節錄自053 期
1998.03.20
謝大寧 主講 / 編輯組 整理
薄伽教藏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勝鬘經講記(八)
(編者按:本文為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謝大寧八十四年講於香光尼眾佛學院「勝鬘經」課程的部分講稿。文內標題為編者所加。) 如來藏含有兩面意義—— 空與不空, 空如來藏顯現為空如實相,無任何煩惱, 不空如來藏則涵攝一切佛所可以證顯的清淨功德。 兩者同時附於如來藏,同時說如來藏的意義內在於一切法。
如來藏是因地概念
孟子說人性本善,他的論證是說因為這本心是純善的。也由於如此,任何一念的顯發都一定是善的。「如來藏」這個概念和孟子的「本心」概念,在思路上的確 十分近似(雖然內容上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相同的思路來思考。於是,所有的修養及修行的功夫,也都是拉回來在這「心」上做。根據這樣的了解,則我們 進一步可問,如來藏究竟具有什麼內容?
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按上面的說法,我們知道如來藏是個因地的概念,是我們本來就(超越地)具足的東西,可是此處經文則表示在經驗中有很多外加的東西把它遮蓋,於是它只是個或隱或顯的問題。這因地的概念,散在眾生心中。
所以,《大乘起信論》就把這概念稱為「眾生心」,每個眾生在因地上都是一尊佛,因為每個眾生都具足了如來藏心,但如來藏心被掩蓋了,因此大部分眾生都 不是在果地上的佛。依照孟子的說法就是「失其本心」,因我們被欲望牽引,而把本心丟掉了,佛教就說是被業力所覆蓋了。人世之間有無量的業力,每個人的欲望 都無量無邊,如來藏在因地總是被無量的煩惱藏所纏,就看不到眾生本具成佛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能看到此一可能性,也就看到了眾生轉為法身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法身原來只是從如來藏這因地顯現出來而已,所以如來藏變成隱藏與顯現的問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
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諦。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諦義。
所有的聖諦不是從果位而是從因地上來說,這是個非常特別的說法,其實如來藏、如來法身這些不思議的佛境界,只是把因地的如來藏心給顯現出來的境界而已。
如果我們對這個說法信解無疑的話,就信解了把果地所證顯的東西轉回來在因地上說的這套說法。
這樣的想法的確是「難知難解」的。也許你會說這有什麼難解的呢?但其實你可以如此想,你真對自己有如此堅定的信心嗎?你相信你自己已從「內在」就具足了成佛的基本根據了嗎?我們平常不總是只從果位上來說佛嗎?現在為什麼改從因地上來說佛呢?
如果你仔細想想這些,也許就會發現上述思路的特殊處。下面經文乃進一步針對這一難解處,由兩種聖諦義來作說明。
〔羅漢證顯作聖諦〕
何等為說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
它先區隔作聖諦、無作聖諦兩個概念,這兩個聖諦的意思是:
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義。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
這裡所謂的「作聖諦」是對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說阿羅漢、辟支佛所證顯的只是有作的聖諦,是有量的、有限定相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說阿羅漢所面對的是見惑與思惑,這些惑其實是對顯著每個個體特別的、經驗性的心念而言,有些人貪心較重,有些人則瞋心較強,有些人比較會痴心妄 想,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我們可以調伏這些煩惱而證得果位。但這樣證得的果位,是對我個人的經驗與特殊的心念而言,我的因地修行不通於你的因地修行,我的 果位也不見得通於你的果位,這樣證顯的聖諦就是有限定相的聖諦。
所以說不是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而是因這時他只知道由自己為中心所輻射出的苦、集、滅、道,而不是遍一切眾生的苦、集、滅、道。
在這裡可以很具體地知道什麼是有量四聖諦,無為生死是相應無明住地而引起的,涅槃也分成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指阿羅漢的由有量四聖諦所證的涅槃,由此就對顯出有個無餘涅槃。
〔佛證顯無作聖諦〕
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
為什麼說它是無量?因佛所斷的煩惱是由無明住地上來斷,無明住地不像小乘是處在我與眾生對列的狀態之下斷煩惱,而是把眾生視之為一個整體,自己只是這個整體裡的一部分。
因此,所斷的煩惱與證顯的聖諦就必須要代表著眾生一起解決,這聖諦稱為無量四聖諦。這法門來自佛的自力,阿羅漢在證果過程中也是自力的功夫,而佛的自力是什麼意思呢?
大家可以想一下,眾生可不可能度盡?這個問題是不好回答的,如果你認為眾生可能度盡,這是斷見;如果你認為眾生不可能度盡,這是常見,所以這個問題不 好回答。可是佛的成佛,在原則上必須肯定這法門可以度化一切眾生,且在解決煩惱的同時也代表著眾生一起解決煩惱,那麼眾生何只無量無邊,佛如何可能辦得 到?
小乘法門好像是個很繁複的法門,因為要先斷八十八結使,每一種心念生起,就得用一個法門對付它,解決一個人的煩惱就已經這麼麻煩了,如何能解決眾生的煩惱?
這裡所說的法門不是說解決我個人的煩惱的法門有一百個,解決眾生的煩惱就要一百的四十億次方,眾生的煩惱那麼多,法門豈不是需要無量?
然而此處所說這無量的法門,其實只有一法門,這唯一的如來藏心法門,可以自力而成。如果成佛要靠無量無邊的法門,在現實經驗裡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佛 在他一期生命中,也不可能應接一切法門,如果這聖諦是有量的,我去證有量的聖諦是可能的,但如果面對的是無量無邊的聖諦法門,而我們卻說可以用自力來斷一 切苦,這怎麼可能?
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無作四聖諦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
八聖諦指的是作聖諦的四個加無作聖諦的四個,而如來只說四聖諦。無作四聖諦裡沒有種種法門的區別,不是如小乘須由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步步慢慢上去。
這裡有個很特殊的法門,它就是無量四聖諦,這法門怎麼理解呢?為什麼大家總會覺得大乘的法門不清楚就在這裡。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小乘的法門可以非常清楚,大乘的法門如何能清楚呢?小乘法門只面對個人的心念去對治它,法門可以非常清楚,但大乘所要對治的東西是 無量無邊的,要把每個法門都講清楚如何可能?但是他又告訴我們大乘法門非常簡單,只有一法門,一法門就是無量法門,這不是很奇怪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可以打這麼一個比方,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個冰箱,整個冰箱都灌滿水做成冰塊,我現在要把這些冰塊通通化掉,要怎麼做呢?
你也許會想,我們可以把冰塊丟在鍋子裡煮,或用熱風吹等等,你可以想很多辦法,總之,你大概會把注意力都放在冰塊上。但我們可不可以轉一個方式想呢?這也就是說,化掉冰塊總要靠「熱源」,因此我能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熱源」上,而不必去想冰塊呢?
大乘法門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如此,它不是去想各種各樣的方法,而是想個辦法守住太陽,所有的冰塊就會通通化掉。我的功夫做在太陽上,不必做在每塊冰塊上。
這就是大乘法門為什麼可以說一法門即是無量法門的方法。說無作四聖諦,面對的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它只有一法門,但這法門從那裡來?
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義事究竟?
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
如來的無作四聖諦是無量四聖諦,這四聖諦義是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來作證的,如來為什麼可以知三世一切苦?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什麼是「非壞法」?那就是《法華經》裡所說的「世間相常住」,這說法其實是對顯小乘義而言的。小乘是在一種格局之下,先把自己與「法」做個基本的對顯,如實地去觀「法」的無常而脫離煩惱。
在這思維裡含藏著「壞法」的問題,「壞法」當然不是把世間相破掉,而是不讓世間相沾染到身上,依照大乘精神,我就在眾生之中,在一切「法」之中,做為「法」當中的一份子,我不可能壞了「法」而來成就自己。苦滅不是在「壞法」的情況下成就的,而什麼叫做「苦滅」呢?
他說:「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事實上這些都在描述如來藏,它不必有始,不必去做它,因它本具在眾生心中。
它也無所謂「起」,也無所謂「盡」,儘管在因地上它被煩惱障所覆蓋,但它是常住的,永遠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障,這就是苦滅。不是去滅任何法,而是把如來藏心如實地顯現出來,就叫做「苦滅」。
整個法門只是如此,如實地呈現如來藏心而已,當如來藏心脫離了煩惱障的纏縛之後,它就是如來法身,這很清楚地顯現出大小乘法門的不同所在。
由此,也就回答了前面那個「難知難解」的問題。大乘的一法門即無量法門,即是通過由因地來說佛,守住這因地之佛,讓它不為煩惱所纏,這個因地之佛自然 可以化掉一切冰雪,所以也就不必去說無量法門,而自然能涵蓋無量法門了。既是只求守住這因地之佛,那自然也沒有「壞法」的問題。
所以,這個法門是簡易而直截的,但它的力量也是極大的。明白這點,則如來藏的內容也就清楚了,它就具足了無量無作的四聖諦。以下則復進一步說明這一內容。
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障,名如來藏。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我們去煩惱而顯如來法身,可是如來法身是不離開煩惱障的,這種不離開煩惱障的如來法身,稱為「如來藏」。
這正是說明如來藏與如來法身的關係,是因地與果地的關係,在因地時叫「如來藏」,在果地時叫「如來法身」。於是我所有的法門,就是在因地上顯現如來藏,而不直接去對治種種的煩惱相,那麼這法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如來藏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威力?
原來它就是如來空智,就是前面所說的如來聖諦,其內容就是觀察到一切法的空如實相。如來藏本來就是因地上所說的如來法身,所以如來的一切智慧就是如來藏的一切力量,這智慧是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的。
世尊!有二種如來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洹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這個意思是說如來藏含有兩面意義——空與不空,如來藏是在因地上而說聖諦,聖諦的內容其實都原已具足在它身上,當證顯四聖諦後,便說真正最關鍵的是滅諦,其他三諦都是用來顯示這一諦的。滅諦的內容就是證一切法的空如實相,叫做「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就是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滅諦也是與一切煩惱斷開,因為它已顯現為空如實相,無任何煩惱,它就是如來藏在因地上某一面的內容。
但這空如實相不是只有空空的空如實相,而是具體地扣著佛所曾經圓修的一切法,於是當這兩者相加時,一切法通通轉成清淨的功德,這時法的意義轉成功德的意義,在圓修一切法,通通證顯為空如實相之後,它才轉成功德的意思,由這一面而說「不空如來藏」。
當然你會問,為什麼要從這一面來說如來藏的內容呢?這主要是因為既然已經轉由因地上來說佛,如來藏是因地上的佛,而佛是有能力來度化眾生的。
因此,這個如來藏自然也要有一個內在的力量,它足以涵攝一切佛所可以證顯的清淨功德。這也就是說,連清淨功德也都把它「因地」化了,讓由「因地」而說的清淨功德,也一併歸給了如來藏。
於是綜合地來說,滅諦的內容事實上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一切法的空如實相,另一方面是一切法轉成清淨的功德。佛不是在山巔水涯來證顯空如實相,而 是必須內在於一切法,把一切法清淨化,轉成為功德。這兩個面向同時附於因地的如來藏,同時說如來藏的意義內在於一切法中。
所以,一切法原則上都必須是佛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把如來藏證顯出來的話,也能證顯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清淨的功德相。
這當然更進一步強化了所有法門都只在顯發如來藏心,當如來藏心一顯發,一切法就自然清淨,問題就在於如來藏心如何顯發?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顯示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的意義。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這兩種空智就是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是諸大聲聞才可以信的,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的空智,只能在四不顛倒的境界裡轉,也就是離四顛倒——以為無常即為常、苦即為樂、不淨即為淨、無我即為我——而二乘除掉的則是在自己心念上所起的種種顛倒境界。
可是如來藏的智慧功夫不是用在那種種顛倒見上,而是用在如何守住如來藏心上。這兩種法門根本上的區別是,如果我要去對付煩惱,煩惱無窮無盡,我根本對付不了,我只要把心拉回來專注在如來藏心上,一切法門就可完成。
因這法門功夫不用在煩惱上,所以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看不到,只有佛能滅一切苦,煩惱藏只是隱覆在如來藏上,我們只需如實去證顯如來藏,把它顯為如來法身。如把黑板上的東西擦掉,黑板本來的面目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唯佛能夠證得,能壞一切煩惱障,修一切滅苦道。
滅諦即是如來藏的顯現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
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法者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滅諦就是如來藏的顯現,因為它所有的內容已經具足在如來藏裡,所以它是「常」的顯現,如來藏是在因地上說的,在果地時就是滅諦。
如來藏顯發出來就是聖諦、滅諦、常,其他的都是無常,都只是種種方便的說法,要觀苦諦、觀集諦,然後修三十七道品,最後證滅,要透過種種的觀法而來,這些觀法當然都還是可以說的。但這裡他說這些法門只是個方便,而他所有的法門就是如實地觀這個如來藏。
換言之,一切觀法皆只是一種觀法,而這一種觀法,也就涵攝了一切觀法,這一切觀法皆只是方便地指向如來藏的顯示,它顯示而為滅諦。
因此,這法門非常特別,它說不必講四聖諦,原則上講只有一諦,苦、集、道三諦都是入有為相,入有為相則無常,無常是虛妄法,這是就最究竟的立場而言,它對顯著最後的滅諦,而非說前三諦是虛妄的顛倒見。
既然是方便,就不能當成真正的諦、常、依止處,於是就直接在滅諦上做功夫,如實地顯現如來藏。所以這法門非常特別,它說離苦滅諦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 常,因為苦滅諦是如來的顯發,如來藏本身就是如來的空智,就是聖諦,所以它是常而不是虛妄法,所以它可以是諦、常、依止處,所以說滅諦是第一義諦。
滅諦就是如來藏的顯現而已,小乘教理講四諦,結果這裡又否決苦、集、道三諦,為什麼可以這樣呢?如果你懂得如來藏的話,就可知道整個法門不必去面對世 間苦集的實相,不必去對治這種種的煩惱,直接當下從如來藏心上著手,這自然是直截的金剛手段,是不可思議的,以一法門而涵攝一切,當可看出如來藏的大威 力。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這是從種種的煩惱相中來觀,小乘教義基本上主張一切眾生隨著心識所緣才起現種種煩惱相,我對治它就可以證滅,但現在他說不要從一切眾生心識所緣做起,這是超越一切眾生心識所緣的說法,這說法很不可思議。
因為這滅諦的講法與阿羅漢的觀法根本完全不同,阿羅漢是在對治煩惱相上顯出智慧,可是現在所講的這法門,不是在對治煩惱相上顯智慧,而是如來就著所證顯的滅諦獲得智慧。
〔顛倒眾生持邊見、常見〕
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
他說這樣的智慧不是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也不是二乘的智慧境界,因凡夫識者都是在二見顛倒當中,而即使對比於凡夫之顛倒,二乘的智慧已可說是清淨了,但因二乘人還看不到如來藏,因此,二乘的清淨還是遠遠不足的。
邊見者,凡夫於五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 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 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
這都是小乘在分別種種顛倒見的過程當中所有的,相對於凡夫的斷、常二顛倒見,阿羅漢、辟支佛智可以不落顛倒見而是清淨智。
顛倒眾生,於五受陰,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顛倒見的眾生對於五受陰的種種生死法,產生種種顛倒見——無常為常、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
阿羅漢、辟支佛的淨智可以對付眾生的種種顛倒見,但卻看不見真正的如來法身(因為真正的如來法身只能從無作四聖諦而說,二乘卻只能見有作四聖諦),看不見他本具的如來藏心,這說明阿羅漢、辟支佛的淨智在這點上是不足的。
〔如來藏是常、樂、我、淨〕
或有眾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
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密,樂波羅密,我波羅密,淨波羅密。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
這裡所講的常、樂、我、淨,不是眾生的指「無常」為「常」,指「無我」為「我」,而是指針對如來藏說它是常、是樂、是我、是淨,所以說這是正見。你若把「法」當成是常、樂、我、淨,這當然是顛倒見,可是你把如來藏當成是常、樂、我、淨,就不是顛倒見,為什麼呢?
如來藏本具於眾生之中,它是由因地而說的佛,它當然是常、樂、我、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本來就是我,所以在經典上也曾說如來藏我。
如來法身因為只由那本具的如來藏顯發,如來藏本身是常、是樂、是我、是淨,所以它顯發出來的如來法身是常、是樂、是我、是淨。法身與如來藏是「一」, 這個「一」是指內容意義的「一」,現實上,當然如來法身不是如來藏,在因地上說如來藏,在果地上說如來法身,如果我可以用常、樂、我、淨看待佛的法身就是 正見。
在大乘佛教裡,建立起法身常、樂、我、淨的概念這點非常重要。《涅槃經》裡也講涅槃是證常、樂、我、淨,在小乘教義裡絕對沒有常、樂、我、淨這種說法,大乘教義裡為何可以出現呢?因它主張本具如來藏,於是便可說常、樂、我、淨,這代表著系統的不同。(下期待續)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