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正法
歧路示途

本經敘說:佛陀教導迦羅摩人,面對世間種種分歧的學說、主張時,應先放下教說、思辯、上師等種種依止(十種不依);回歸客觀的經驗事實(一條依止),即是自省:動機(有無不善心)、行為(有無不善行)、結果(是否帶來自他的不利、痛苦)。若是不善、不利,則不當從事;反之,才可奉行。其後,並教導淨化內心的方法(四無量心),以令其獲得身心之安頓(四種安慰)。



羈舍子之會

 
我這樣聽聞。
 
有一回,世尊與大群的比丘眾,一起在拘薩羅國遊行,來到一個名為羈舍子的迦羅摩族小鎮。
 
住 在羈舍子的迦羅摩人聽聞:「朋友們!沙門喬答摩是釋迦子,從釋氏家庭出家,來到羈舍子。這位尊敬的喬答摩,有這樣的美名廣為傳揚:『這位世尊是應供、正等 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在包含天、魔、梵的世界中,在包含沙門、婆羅門、天、人的大眾中,自知作證而宣說。 他教導的法,開頭好、中間好、結尾好,有意義、有文采,顯現純一圓滿的清淨梵行。得見這樣的阿羅漢,真是太幸運了!」
 
那時,羈舍子的迦羅摩人往詣世尊。到了之後,有些人向世尊禮拜,然後坐在一邊。有些人與世尊互相問候,親切友善地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有些人向世尊合掌,然後坐在一邊。有些人自報姓名,然後坐在一邊。有些人只是默默地坐在一邊。
 

迦羅摩人的疑惑

 
坐在一邊之後,那些羈舍子的迦羅摩人對世尊這樣說:
 
「大 德啊!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羈舍子,他們宣揚、鼓吹自己的主張,然而斥責、輕蔑、卑視、貶低別人的主張。又有另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羈舍子,他們同樣宣 揚、鼓吹自己的主張,然而斥責、輕蔑、卑視、貶低別人的主張。大德啊!我們感到疑惑,感到猶疑:在這些可敬的沙門、婆羅門當中,到底誰所說為真?誰所說為 假?」
 

十種不依

 
「迦羅摩人啊!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你們的猶疑是適當的!─在讓人疑惑的事情上,自然要生起猶疑。」
 
「來 吧!迦羅摩人啊!(一)不要根據聽聞的教說;(二)不要根據代代相承之教;(三)不要根據古遠傳說;(四)不要根據結集的經典;(五)不要基於思辯; (六)不要基於推理;(七)不要基於對論據的考察;(八)不要基於對見解的深思歡受;(九)不要因為說者的表面能力;(十)不要因為:『沙門是我們的老 師』。」
 

一條依據

不善的判準
 
「迦羅摩人啊!當你們自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訶責的,這些法從事、實行之後,會帶來不利和痛苦。』那麼,迦羅摩人啊!你們就應該捨棄。」
 
不善心與不善行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當一個人內心生起貪欲時,會帶來利益?還是不利?」
 
「不利,大德!」
 
「迦羅摩人啊!這個有貪的人,被貪所打敗,內心被貪所占據,而行殺生、偷盜、與人妻通姦、妄語,又令他人如此奉行;這樣,是否會帶來長夜的不利和痛苦?」
 
「是的,大德!」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當一個人內心生起瞋怒時,會帶來利益?還是不利?」
 
「不利,大德!」
 
「迦羅摩人啊!這個有瞋的人,被瞋所打敗,內心被瞋所占據,而行殺生、偷盜、與人妻通姦、妄語,又令他人如此奉行;這樣,是否會帶來長夜的不利和痛苦?」
 
「是的,大德!」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當一個人內心生起愚癡時,會帶來利益?還是不利?」
 
「不利,大德!」
 
「迦羅摩人啊!這個有癡的人,被癡所打敗,內心被癡所占據,而行殺生、偷盜、與人妻通姦、妄語,又令他人如此奉行;這樣,是否會帶來長夜的不利和痛苦?」
 
「是的,大德!」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善?還是不善?」
 
「不善,大德!」
 
「有罪?還是無罪?」
 
「有罪,大德!」
 
「是智者訶責的?還是智者稱讚的?」
 
「是智者訶責的,大德!」
 
「從事、實行之後,是否會帶來不利和痛苦?或是會如何?」
 
「大德啊!從事、實行之後,會帶來不利和痛苦。我們認為如此。」
 
「迦 羅摩人啊!就像這樣,我們所說的:『來吧!迦羅摩人啊!(一)不要根據聽聞的教說;(二)不要根據代代相承之教;(三)不要根據古遠傳說;(四)不要根據 結集的經典;(五)不要基於思辯;(六)不要基於推理;(七)不要基於對論據的考察;(八)不要基於對見解的深思歡受;(九)不要因為說者的表面能力; (十)不要因為:『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迦羅摩人啊!當你們自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訶責的,這些法從事、實行之後,會帶來不 利和痛苦。那麼,迦羅摩人啊!你們就應該捨棄。』這個說法,就是緣此而說的。」
 
「來吧!迦羅摩人啊!(一)不要根據聽聞的教說;(二)不要 根據代代相承之教;(三)不要根據古遠傳說;(四)不要根據結集的經典;(五)不要基於思辯;(六)不要基於推理;(七)不要基於對論據的考察;(八)不 要基於對見解的深思歡受;(九)不要因為說者的表面能力;(十)不要因為:『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善的判準
 
「迦羅摩人啊!當你們自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稱讚的,這些法從事、實行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安樂。』那麼,迦羅摩人啊!你們就應該奉行。」
 
善心與善行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當一個人內心生起無貪時,會帶來利益?還是不利?」
 
「利益,大德!」
 
「迦羅摩人啊!這個無貪的人,不被貪所打敗,內心不被貪所占據,他不行殺生、不行偷盜、不與人妻通姦、不說妄語,也不令他人如此奉行;這樣,是否會帶來長夜的利益和安樂?」
 
「是的,大德!」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當一個人內心生起無瞋時,會帶來利益?還是不利?」
 
「利益,大德!」
 
「迦羅摩人啊!這個無瞋的人,不被瞋所打敗,內心不被瞋所占據,他不行殺生、不行偷盜、不與人妻通姦、不說妄語,也不令他人如此奉行;這樣,是否會帶來長夜的利益和安樂?」
 
「是的,大德!」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當一個人內心生起無癡時,會帶來利益?還是不利?」
 
「利益,大德!」
 
「迦羅摩人啊!這個無癡的人,不被癡所打敗,內心不被癡所占據,他不行殺生、不行偷盜、不與人妻通姦、不說妄語,也不令他人如此奉行;這樣,是否會帶來長夜的利益和安樂?」
 
「是的,大德!」
 
「迦羅摩人啊!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善?還是不善?」
 
「是善,大德!」
 
「有罪?還是無罪?」
 
「無罪,大德!」
 
「是智者訶責的?還是智者稱讚的?」
 
「是智者稱讚的,大德!」
 
「從事、實行之後,是否會帶來利益和安樂?或是會如何?」
 
「大德啊!從事、實行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安樂。我們認為如此。」
 
「迦 羅摩人啊!就像這樣,我們所說的:『來吧!迦羅摩人啊!(一)不要根據聽聞的教說;(二)不要根據代代相承之教;(三)不要根據古遠傳說;(四)不要根據 結集的經典;(五)不要基於思辯;(六)不要基於推理;(七)不要基於對論據的考察;(八)不要基於對見解的深思歡受;(九)不要因為說者的表面能力; (十)不要因為:『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迦羅摩人啊!當你們自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稱讚的,這些法從事、實行之後,會帶來利益 和安樂。那麼,迦羅摩人啊!你們就應該奉行。』這個說法,就是緣此而說的。」
 

不善心的淨化:四無量心

 
「迦羅摩人啊!聖弟 子像這樣,離貪、離瞋、離癡,正知、正念,以具慈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一切處、一切地方。以具慈之 心,廣大、無量、無怨、無害,遍滿一切世界而住。以具悲之心⋯⋯具喜之心⋯⋯具捨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 向、一切處、一切地方。以具捨之心,廣大、無量、無怨、無害,遍滿一切世界而住。」
 

成就四種安慰

 
「迦羅摩人啊!聖弟子像這樣,心無瞋害,心無污穢,內心清淨,他在現世可以獲得四種安慰:
 
(一)「『如果有來世,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和異熟(8),那麼我身壞、死後,將會轉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慰。」
 
(二)「『如果沒有來世,沒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和異熟,那麼我在現世中將會沒有仇怨,沒有瞋恚,沒有苦惱,守護自己住於安樂。』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慰。」
 
(三)「『如果這樣做,有作惡;可是,我並未對任何人懷有惡意;既然我未造惡業,哪裡會遭受苦報呢?』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慰。」
 
(四)「『如果這樣做,沒有作惡;那麼,我見到自己兩方面都得清淨。』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慰。」
 
「迦羅摩人啊!聖弟子像這樣,心無瞋害,心無污穢,內心清淨,他在現世可以獲得這四種安慰。」 
 

心開意解

 
「世尊啊!確實這樣!善逝啊!確實這樣!大德啊!聖弟子像這樣,心無瞋害,心無污穢,內心清淨,他在現世可以獲得四種安慰:
 
(一)「『如果有來世,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和異熟,那麼我身壞、死後,將會轉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慰。」
 
(二)「『如果沒有來世,沒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和異熟,那麼我在現世中將會沒有仇怨,沒有瞋恚,沒有苦惱,守護自己住於安樂。』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慰。」
 
(三)「『如果這樣做,有作惡;可是,我並未對任何人懷有惡意;既然我未造惡業,哪裡會遭受苦報呢?』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慰。」
 
(四)「『如果這樣做,沒有作惡;那麼,我見到自己兩方面都得清淨。』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慰。」
 
「大德啊!聖弟子像這樣,心無瞋害,心無污穢,內心清淨,他在現世可以獲得這四種安慰。」
 

歡喜歸依

 
「太殊勝了!大德!太殊勝了!大德!就如:將倒下的扶起;將隱覆的揭開;為迷途者示路;在黑暗中持燈,讓明眼人得見種種形色。就像這樣,世尊以種種方式說法。大德啊!我們要歸依世尊、法和比丘僧!大德啊!願世尊接受我們作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我們將盡形壽歸依!」
 

問題與思考

 
1.佛陀為何要教導迦羅摩人「十種不依」?是否真的否定這十者的價值和效用?
2.佛陀所說的「一條依據」是什麼?它和「十種不依」有何根本差別?為何這一條依據是可依靠的?
3.佛陀提出了什麼具體方法或修法,讓這一條依據的「善行」得以獲得實現?
4.為何在「四種安慰」的前兩項,佛陀要分別假定「有來世,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和「沒有來世,沒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兩種情況,而不直接肯定的告訴迦羅摩人「有來世,有善作、惡作之業的果報」?
5.面對各種異說紛紜,甚至互相衝突的宗教思想和學說,此經是否為我們指出了生命基本的安頓之道和安心之法?為什麼?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