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隨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想念佛陀想見佛陀



楔子
 
有一天,善男子或善女人的您,走進寺院的殿堂,猶如遊子般回到佛陀的家。卸下踏遍紅塵的鞋,抖落身心的疲憊,虔誠地禮敬佛陀,一拜、二拜、三拜…… 霎時間,四處遊蕩的心,在禮佛的當下,慢慢地安穩、平靜了。
 
此時,您的內心或許有著對佛陀的懷念;禮佛時,正想著如何領納佛陀無量德行的加持呢!
 
殿宇中的佛陀,始終低眉微笑看著芸芸眾生,這份慈悲的容顏,在佛弟子心中亙古不滅。二千五百多年來,時至今日,佛陀圓滿的德行,依舊是我們窮極一生乃至盡未來際,所不放棄的追尋與跟隨。
 
想念佛陀想見佛陀
 
身為佛弟子,您是不是會在某種心境氛圍下,企望看見佛陀?無獨有偶,遠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弟子們,就有這麼一個因緣。因為許久沒見到佛陀,而對佛陀思念備至,因此發生一連串既有趣又寓意深遠的故事,這個故事就被記載在《增壹阿含第三六品第五經》、《雜阿含五〇六經》中。
 
根據記載,佛陀曾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在三十三天的釋提桓因來禮見佛陀,勸請佛陀為已投生到三十三天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佛陀慈悲默許。另一方面,佛陀也思忖著人間有些四眾弟子們已許久不甚精進,多所懈怠,不知為解脫而努力。佛陀為了想要激勵弟子們重新懇切於聞法與修習,所以,決定悄悄地離開人間。
 
於是,佛陀展現神通力,將自己的身體變大到一由旬,並且完全地隱形,離開給孤獨園,來到三十三天,讓裟婆世界的人類即使以天眼神通也找不到他。
 
佛陀來到三十三天後,母親摩耶夫人領著許多天女們來禮見佛陀,釋提桓因與許多三十三天的天眾,也都圍坐在佛陀的四周,聽聞佛陀說法。佛陀先後說了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接著再說欲貪的禍患,捨離才是無上的快樂。佛陀見到諸天生起信樂之心後,便開始宣講諸佛常說的法要,也是佛法的核心義理—苦、集、滅、道四聖諦。說完四聖諦後,座上全部的天眾及其他三萬六千的天子都得到法眼淨,十八億的天女也因而得現觀四聖諦。
 
然而,在人間的四眾弟子們,已有好一段時日見不到佛陀,因此開始想念佛陀,紛紛向阿難尊者詢問佛陀的去處。阿難尊者也不知道佛陀去哪裡,於是帶領大家前往阿那律尊者住處,請求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尋找。結果尊者以天眼觀遍了各個世界,仍然查詢不出佛陀究竟在哪裡。阿難尊者甚至開始懷疑,佛陀會不會入涅槃了呢?由於大家愈來愈思念佛陀,以至於優填王和波斯匿王為解眾人思念之苦,而先後下令建造佛像。佛陀這番不告而別的失蹤,還真讓弟子們手忙腳亂、憂心忡忡哪!
 
人間歲月匆匆,轉眼已過了三個月的時光,大家都沒有佛陀的消息。直到有一天,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將佛陀的行蹤告訴了阿那律尊者。大家終於知道:原來佛陀是在三十三天為母親說法。於是,大家又風塵僕僕地去找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唯有目犍連尊者有能力抵達三十三天,得以受眾囑託,請求佛陀返回人間。尊者目犍連到了三十三天,看見佛陀被眾多天子圍繞,心想:佛陀在這裡肯定是不得安寧!
 
然而,佛陀卻告訴他:「目犍連!你剛才心裡所想:『如來在這裡肯定不得安寧,是嗎?』其實不然。我每次說法,並沒有佔去太多時間,而且,只有我想見諸天眾時,諸天眾才會過來;不想見他們時,他們就不會來。你先回去吧,七天之後,我就會在僧迦尸國的大池邊回到人間。」
 
目犍連尊者便將這個好消息帶回人間輾轉告知,於是,佛陀即將回到人間的消息傳遍了各國,大家都很興奮,各國國王也爭相前往迎接。
 
這時,優鉢華色比丘尼心想:大家都想去迎接佛陀,到時候人一定很多,我不做些準備,恐怕很難見到佛陀,不如化作轉輪聖王的樣子比較可行。於是,優鉢華色比丘尼,就以她的神通力化成威勢莊嚴的轉輪聖王,見到的人無不讓開路來,使其暢通無阻地一路前進。
 
同一時間裡,須菩提尊者在王舍城靈鷲山的一個山洞裡縫著衣服,也想去迎接佛陀。但是,當他放下手上的衣服,剛剛站起來跨出腳步才要踩地的當時,他想到:
 
「我是要去迎接世尊,但哪一部分才是世尊呢?是眼、耳、鼻、舌、身、意嗎?是地、水、火、風的哪一界呢?一切諸法都是緣起性空的,就如世尊所開示的: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這當中所說的無我,就是諸法皆空,哪來的我呢?這個五蘊身,根本就找不到可以主宰的真實我,一切法都是性空寂滅的啊!現在,我應歸依真實的佛陀法身!」想到這裡的須菩提尊者,便安然地坐下來繼續縫衣了。
 
在另一端,優鉢華色比丘尼所化現的轉輪聖王,繼續受到各國國王、群眾的讚歎與禮讓,在佛陀的腳踏回人間大地時,她成為第一個來到佛陀的面前迎接佛陀歸來的人。這時,優鉢華色比丘尼恢復成原來的模樣,各國國王看見了,不免驚嘆—讓一位比丘尼捷足先登了。
 
優鉢華色比丘尼向佛陀頂禮,對佛陀說:「現在我禮拜最崇高的世尊,我是最先見到世尊的如來弟子。」
 
佛陀回答:「不!須菩提才是最先見如來的,沒有人比他更早了。因為他能觀空性、無我的解脫法門,這是禮見佛的真實義涵。即使想要禮見未來或過去的諸佛,也應當從觀空、無我來完成,這是禮見佛的實質義涵。」
 
這個饒富深意的故事情節在此暫告段落,佛陀教誡弟子們觀空性、無我的解脫法門,才是禮見佛的真實義涵。值得令人深思再三的是「見緣起即見如來」—佛弟子所要見的如來,不應只是如來的外相色身,而是佛陀的法身。儘管優填王與波斯匿王建造佛像思念佛陀,優鉢華色比丘尼費盡心思擠到第一個去迎接佛陀,但是佛陀並沒有領情,反而明白的指出:戀棧佛陀的外相、只見佛陀色身,於解脫無所助益。
 
這份教誡,佛陀也點化出真正的精進是要親驗、體證佛法。佛陀入滅至今,佛弟子仍需經由口傳、經典記載來認識、景仰與學習佛陀的教示。幸運的是,在佛陀遺教裡,保存著一份教導,教我們以憶念佛陀功德—佛隨念,作為修持的法門。這個隨念佛德的方法,將可以幫助我們朝向戒、定、慧三學的完成,為我們帶來真實的利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