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現在不做何時做?



 
聽到唐僧玄奘時,您想到什麼?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捨身求法?譯經家?冒險者?在「練習曲」電影中,一位聽障青年完成單車環島旅行,動力是什麼?他回答:「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大師二十八歲時,為解內心對佛法的疑惑,當「諸人咸退」之時,不知是否也問過自己:「如果現在不去,日後還會有這樣的決心嗎?」
 
一位台灣學生,幾年前參加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隻身完成單車遊西藏兩個月。在其紀錄裡寫著:「您說:『翻開這一頁,英雄即將起身。』但我的這趟旅途,絕不是以雄心壯志為起點。」大師知道西路艱險,出發前半年的時間,雖然做了許多前準備,包括遍學蕃語、鍛鍊意志與體能。但啟程時的心情,很可能也不是以「雄心壯志」為起點,只有「縱死中途,非所悔也」的一片誠心。
 
西方常認為最後的結果,最後的時代才最有價值,此外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得到最後的結果,最後的時代的過渡性工具,本身並無價值。但是,西方現代史學之父蘭克卻認為:歷史上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價值,都值得去研究。就一個人而言,也有個人追求的理想,但生命的每一個部分,也就是理想的一部分。玄奘大師追求真理,這是他的理想。但不是只有浩瀚的漢藏譯經,顧盼生風的文化交流,才是理想的完成;歷程中,那風沙磨鈍的臉、焦渴絕望的眼神,是凌厲銳進、還是慌亂停步,每一部分,都是大師理想的一部分;在無窮的歷史長河中,也都不會被歲月的淤泥掩埋。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這些事,不一定如「為求大法」般的偉大,也不一定要立下「以性命為拼搏」的賭注;但我們總曾有過在平淡現實的生活裡,嘗試超越自己、奉獻自己的行動或夢想。—現在不做,翻過這一頁,何時做?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