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介意



2014年十一月,馬來西亞佛學院舉辦「佛教教團的領導智慧」研習營,邀請台灣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主講。悟因長老尼從「佛教與國家社會相互依存」、「佛教教團在社會的功能」、「人才與團隊」、「永續發展」四大主題,分享其多年對台灣漢傳佛教寺院、比丘尼僧團的觀察及領導經驗。悟因長老尼在課程結束時,感慨地說:「佛教在人間,僧人個人要用功,也要會處理團體的問題,才能讓佛教住世,持續利益人們。」
 
因此,我們重新整理講稿,以四大面向—「教團與社會」、「人才的培育」、「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法的傳承與永續」—作為佛教寺院管理或團隊領導的一種參考。長老尼有豐富的實例,相關道場管理、僧信互動、僧眾教育、僧團危機處理等,都有值得學習的領導藝術與解決方案。
 
本期主要意象是「團」與「才」,團是團體、團隊,才卻是個人。個人與團體,從佛教業的概念去理解,「人」彼此會相互影響而成為一相互感通的整體。每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都具有一份作用及責任,除了完成自我,也應實現整體人類的淨土圓滿。團體與個人相資,互攝互發,這對人生命的莊嚴與價值,是更深遠的啟發。所以,人才成就,是團體永續也是存在的主要目的。
 
1942年,時局緊張,四處徵兵。虛雲老和尚在雲門,有百多僧人同住。虛雲老和尚為了安置這百多個年青僧人,便跟後山不與政府來往的猺人商量,在猺人那裡蓋茅蓬,以便年青僧人躲避當兵,過了幾年都沒事。後來寺中幫工知道山上有茅庵,竟跑去報告政府,說老和尚要造反。
 
1955年,兵役問題又來,老和尚也無法,他在雲居山開示了:「聽天由命,不要驚慌。一切唯心,法法都能成聖賢。當兵也一樣修行,僧俗都是這一個色殼子,所不同者,有沒有酒色財氣而已⋯⋯心好處處好,心壞處處壞。當兵不當兵,何必介意。」
 
「何必介意」,老和尚到底還是說得瀟灑、自在。佛教教團仍是在社會團中,社會國家在國際團中,團中有團,團外有團,佛教教團處於社會、國家、世間,是怎樣的角色或具有什麼功能?僧信個人處於佛教教團,教團與僧信,如何安頓個人信仰,也達成佛法住世的理想?僧人也需要栽培,與學校、企業培育人才的方式,同或不同?這些探問,在本期,也許你能找到一些觀點與思考。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