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參與社會
做公益,不是為了心安

減少傷害,也是公義。從「持戒減害」的生活先做起,培養多為他人及環境設想的心態。日後有因緣參與社會其他公共議題,都從無私、無我,這一點出發 。



社會上,有許多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很多沒沒無聞的弱勢團體,根本享受不到任何資源。他們在社會邊緣招手,等待有人帶領他們發出聲音。「公義」或「公益」,都存在著很多制度面、結構面的問題,但有些人將冠冕亮麗的部分,當成慈善。
 
之前,我讀社會發展研究所時,班上有些同學覺得:慈善,不過是有錢人的贖罪券。有人認為:自己有點錢,捐部分出來,自己的心比較沒有愧疚感。我的同學看待宗教救濟時,也認為是這樣,帶點批判性。認為:宗教場所,是有錢人才會來的地方,他們只是布施一些錢,以減少內心的罪惡感。
 
所謂的「社會公義」,是要有主題的關心,而且要長遠的關心;不是為了個人內心好過,及獲得好名聲而已。
 
當宗教團體嘗試接近這一塊領域時,當然很確定,不是為了名聲;而是實際想關懷特定的族群。但是,我的經驗是:當要去關懷那個族群時,就會發現它背後有個更大的結構,是必須去挑戰的。屬於結構面的問題,不只是單方面的慈悲心,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去鬆動整體結構面,這是需要建立制度,藉由制度的管道來支持、改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