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41 期
1995.03.20
編輯組
佛教兒童教育學校與家庭之間
一加一幼稚園內,憂心忡忡的家長常常會來找吳惠美園長。
「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智商有問題,為什麼學了半年的1到9,還不會認數字?」
「老師,是不是我的孩子什麼都不懂,才會一直問『為什麼』?」
適時、適當的啟蒙教育最重要
吳惠美為家長詳細地解釋,那是因為助長孩子學習的敏感期與吸收心智(註)二項內在動力正在發展,才會一直問「為什麼」,如果能抓住這時期孩子學習的動力,那麼孩子就會學到很多,如果敏感期未到,硬要塞給他東西,有時還會遭到反彈。
據專家研究,對幼兒來說,身心成熟與學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幼兒某種機能還未成熟就勉強他學習,一定會失敗,反之,若機能已成熟,而未能及時給予適當的學習,也是幼兒本身的損失。誠如吳惠美所說:「其實孩子沒有聰明、不聰明的差別,而是有沒有適當地給予啟蒙教育。」
家長的期望與園方教導孩子的方式常有不同之處,使得孩子的學習在學校與家庭間展開拉距戰,因此,親職教育在這時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學校主動連繫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親子活動分享孩子學習的喜悅
親職教育的目的是使家庭能與幼稚園協同輔導孩子,在推動上並無固定方式。通常採取電話聯絡和書面方式與家長溝通,並定期舉辦親子活動,以隨時讓家長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或家長有何建議也可以藉此管道反應給園方改進。明善幼稚園每學期固定舉辦兩次親子活動,活動主題會以佛法的角度切入,如「以歡喜心和孩子相處」、「響應安寧照顧基金會」,希望與家長一起把愛化為具體的行動。
文明幼稚園的親職座談,不但與家長溝通教學的理念,也請專家學者來談家庭問題,甚至辦過媽媽美容講座,請美容師告訴媽媽什麼是美好的儀態,園長黃年說:「我們不希望媽媽為了家庭把自己弄得邋邋遢遢,因為母親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媽媽能自我認識也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教學觀摩讓家長知道如何引導孩子
親子活動除了能讓家長分享孩子的喜悅外,更能讓家長發現孩子的反應情況,家長可能本來以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不錯,但和別的孩子比起來會發現還有待加強,他就會很樂意和老師配合。曾有位家長告訴黃年「還沒有看過有孩子像我孩子一樣聰明的」,黃年深深記著這句話,她告訴老師:「每個孩子都是『寶』,但如果父母一直把他當成『寶』捧的話,捧到後來就不會進步。」
所以,文明幼稚園也辦教學觀摩,讓家長看老師如何帶孩子,回家後就知道應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如給孩子一個概念的問題,讓他自己思考找答案,家長如果馬上把答案告訴他,就會阻礙孩子日後創意思考能力的發展,也會愈來愈依賴父母。透過如此的親子活動或教學觀摩,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度自然更高。吳惠美則是指定功課給家長習作,讓他們規劃回家後六點到九點的三小時中,如何與孩子相處,並給予適當的建議。
家長配合學校幫助孩子學習
管教的藝術
有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才是學習,就將責任全交給老師,如果老師的管教有一點不如己意,就會提出抗議,直言孩子要「愛的教育」。但往往父母對愛的教育又認識偏差,以為管教就是處罰,老師稍為管教孩子,就可能被扣上處罰學生的大帽子。
有鑑於此,黃年特地澄清:「所謂的管教是將他不好的行為,用教育的方式轉變成好的行為,而處罰是嚇阻,使行為暫時不發生,後果則是使孩子身心受到傷害。」可是現在家長一聽孩子說被老師管教就會心疼,「談民主,必須拿揘得好,否則只是一昧寵愛的另一個說詞罷了。」所以這方面是家長有待加強的地方。
管教孩子的第一步,是給他們學習的環境和時間。吳惠美舉例,如孩子摺棉被,媽媽認為他不會,就幫忙摺,事事由媽媽代勞,便沒有學習的機會,長大後什麼都不會做,屆時再責怪他們就太遲了。「教」之外還要「管」,她接著說:「當孩子做錯事,一定要即時確認,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即錯即罰,事情過後一定要抱抱他,告訴他是因為做錯事而受罰,並非不喜歡他。」
最近創辦愛兒堡幼兒園的吳正雄學佛多年,從不打罵小孩,而代之以讚美鼓勵,他認為打罵會造成孩子「我不好」的想法,長大後容易以暴戾來面對所遇到的問題。他說:「藉用心理學的『你好,我也好』來對待子女,才能培養出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養子女很有心得的黃勇助則強調階段性的教導,當孩子尚未有判斷力時,要嚴格管教,等孩子稍長,則要做他們的朋友。在一旁的兒子接著說:「父親一直是我的榜樣,他是我學習的對象。」身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教育。
配合學校教育
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點上,有些家長總要求教愈多愈好。如注重數學及注音,或急於讓孩子學會寫字,喜歡看到有形的成績。不顧孩子是否已具備足以開始接受閱讀訓練的能力,在手眼協調力尚不足以持久學寫字的情況下,勉強孩子學習,殊不知這樣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展。
正覺幼稚園便很堅持這原則,不急著教孩子學寫字,而以繪畫的方式,訓練孩子調節筋肉活動,增強日後寫字的控制能力。但有些心急的家長,卻在家裡自己教,而方法常不正確,以致要改變孩子的寫字姿勢相當困難。「家長要求教那麼多,我們也可以這樣做,但問題是孩子能不能消化,給他那麼多東西,不但會增加壓力,令他們信心不足,更會影響日後學習的興趣,這樣對孩子的身心是很大的戕害!」心戒法師略顯激動地說。
家長配合學校首先就要調整心態,不要只期待孩子學快、學多,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如果只有老師努力,而家長無法配合的話,「教學的效果只有事倍功半了」黃年肯定地說。
三歲看未來,六歲定終身
中國有句古諺:「三歲看未來,六歲定終身。」而據西方心理學家研究,不同國家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是由於兒童時期的照顧方式不同所致,二者似有不謀而合之處。
儘管有計劃地與家長溝通,但心戒法師看到有些家長仍停留在繳錢愈多就要學愈多,且忽略家庭的生活教育時,不免要呼籲:「家長要與老師共同教育孩子,把學校的教育延伸到家庭裡,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建設,五育才能均衡發展。」
黃年在比較不同宗教信仰家庭中小朋友的反應後表示:「一般說來,佛教家庭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都中規中矩,是非善惡分得很清楚,很有禮貌,懂得謙虛,但是欠缺活潑,不敢勇於表現,不像天主教庭的孩子能充分地表現出自信心。」
或許,在教導子女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健全的身心之外,還要讓他們擁有自信。好的老師是站在後面,讓孩子站在前面,好的家長也是一樣。
(註)
敏感期與吸收心智是助長兒童精神發展的內在動力。敏感期( sensitive periods)指的是兒童成長階段中的某段時間,只對環境中的某項特質產生強烈的興趣,且不斷地重覆,而拒絕接受其他特徵的事物,一直到最後突然爆發出某種新機能為止。它可以解釋兒童從環境中獲得知識的模式。
吸收心智( absorbent mind )是意識發展前的特殊心智狀態,經過這歷程,兒童才能直接吸收知識,使其成為心智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可以解釋兒童獲得知識的歷程。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