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步調與和諧
不接受自己,容易失衡

學著去創造自己的福報。什麼是福報?好的語言、好的事情、好的想法、好的習慣,都是創造自己的福報,這就是逆自己。



如果自己只能做五分——我的身心狀態、體力、經濟、腦力、智慧,所有的資源,確實只能做到這樣,就接受自己「做五分就好了。」但是,很多人沒有深刻瞭解自己的情形。因此,不要說幫助別人,甚至想幫助自己、安住自己,都很難。
 
很多居士已經做得很好了,包括照顧子女、家庭、同修、工作,與父母、翁姑互動等等。可是,他們有一個理想與目標,可能是想像中的;可能是書本、又或者是從外界資訊獲得的。
 
所以,他們常過度要求自己。常聽到的對話就是:「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他會趕緊回答:「沒有,我不夠。」
 
所以,他們的身心會產生——期待自己更有能力,可以對別人更好,期待自己更有表現。由此而產生落差。因為他們並不是對應他人的需要來對待,而是以自己認為好的狀況,來回應他人。如此就會無法接受自己家庭的現況;無法接受對方的狀況,最後導致無法接受自己。焦慮可能因此而產生。壓力也隨之而來。
 
無法接受自己,就是無法安住自己,無法接受——我就只有這樣,過這樣的生活——容易失去身心的平衡。不懂得安住自己,就很難安穩自己的身口意、思緒與行為。更不可能享受所擁有的。
 
我們身邊擁有什麼?擁有健康、平安,兄弟姐妹、父母或是子女、伴侶。人常會忽略這些已擁有的,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就會出現莫名的、內在的,自己帶給自己的壓力。
 

不能安住自己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要求」:要求自己、不滿意自己;及不滿意自己所遇到的境界,如所看到的人、工作、家人的表現。不滿意自己的表現,也不滿意別人的表現,覺得大家都對不起自己。若問到底需要什麼?也說不上來。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業」,而且是無明的「業」。有時候沒有原因,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很難說出原因。很多的因素、很多現象,並不是現在或這輩子所能夠解釋的。
 
我們不一定要去找出答案,有時也不需要針對對方的問題解決。而是幫助對方切斷當下苦惱的念頭,或許就有轉換的可能性,有「轉業」的開始。我會以這樣的想法來幫助對方。
 

家庭照護者的辛苦

 
我曾遇到信眾照顧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陪伴著,直到父母老死。等到一晃神過來,驚覺自己沒有結婚,沒有事業,沒有一個對象可以付出時,內心自問:「兄弟姐妹及其他親人在哪裡?」
 
「父母親生下多少兒女,花了這麼多心力栽培。而當他們生病老弱,需要人扶持時,你們都在哪裡?」
 
我曾提醒她:「你就請他們分擔某一部分啊?」
 
她回答:「他們照顧得不好,根本沒有用心,不瞭解父母的需要。」
 
如果對方這樣抱怨時,要怎麼看待?
 
我不會否定她所做的一切,並鼓勵她:「你安下心來照顧,因為這是你所願意做的。而且你知道該怎麼做,才不會讓自己遺憾。
 
這不是其他兄弟姐妹可以比較及取代的,所以,由你來做,就對了。」
 
我協助她肯定自己,安住她當下的想法——雖感覺辛苦,卻不陷在後悔中。
 

壓力就是重複的傷害

 
現在流行一個名詞叫「壓力」,好像可將「壓力」,強加在所有一切身心不適的狀況上。
 
壓力到底是什麼?事實上,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不斷重複心裡的悲情、或某種感覺,強化一個有形或無形的事件或是想法。這個習慣、想法、作法很難拿掉。因為不斷重複,力道會愈來愈強,自我陷溺在這個習慣思惟中。
 
像剛剛那位居士的壓力,是因為埋怨、比較,沒有奧援的思惟。她需要幫助,需要被肯定、被看到、被讚嘆。因此,我把她的包袱接過來,點醒她,讓包袱減輕。回到當下,壓力與這件事並不是等號。
 
當事情完成以後,第一個欣賞的,是自己;第一個讚嘆的,是自己。我們是做給自己看。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