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 心經 期
2013.09.19
雪歌仁波切 教授 / 釋見諦 編輯
2.5 流通分流通分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再來是流通分,佛說完後有何情況,所有的人包括舍利子、其他菩薩、聲聞,天人阿修羅等,心充滿法喜。
生:藏文的咒語有tadyatha om, 別的版沒有,有何差別?
師:平常tadyata 有如下的意思,有時不念也可以。藥師佛的咒也有tadyata, 它的意思是如下我要向您請求。不講這句也沒關係。
生:om 有作用嗎?
師:《心經》裡有om 嗎?
生:廖老師譯的有om。
師:不曉得,應該沒有om。
生:上堂課講到,資糧道、加行道二道,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先從世俗諦認到空性,再從勝義諦的空性這裡認到微細的世俗諦。接下來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您說要破除世俗諦與勝義諦間的距離。請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二個色是否不同?因為第二個空即是色的色是認到微細的世俗諦。能不能說在色即是空時,它的色是比較粗的世俗諦?認到細的世俗諦時,是不是粗的世俗諦的內含也包括在內,只是那時候行者的心比較細?這樣的話,細的世俗諦,對於回過頭來了解空性,是否有幫助?若是的話,此處只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是沒有描述到從細的世俗諦,要再了解空性這邊,沒有完整描述出來?
師:色即是空跟後面空即是色,這二個色法本身是一樣的,但行者在認的時候,一個是未了解空性的階段,一是了解空性之後的階段。色法本身是一樣的,沒有一個清淨或一個不清淨。色法上的一種道理來說,空即是色,了解時,它好像是如幻化的色法,對色法上如幻化的道理就連接了。有這個差別。另外,雖然空即是色時,行者對色法如幻化有感覺,但如幻化的感覺還是比較偏向因緣,偏向存在,跟空的道理距離沒有那麼近。行者比較偏向成立法,這部分比較強,對無遮空的道理,還是有點距離感。無遮的空性實際上沒有距離,內心裡有個距離感的話,還是不對的。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還是要對他有幫助。
生:什麼叫有距離感及沒有距離感?是從世俗諦很快就連想到勝義諦嗎?還是在一個法上同時現起世俗諦與勝義諦呢?
師:距離感不是個容易的道理,譬如看到一本書,其他所有的法有一點距離感。這樣有問題,主要是對這本書及這本書上的空性有一個距離感,所以,這本書跟其他的法有一個距離感。若我對這本書及這本書上的空性沒有距離的話,這本書跟其他的法也沒有距離。對其他的法為何會有距離呢?因為它會排斥。為什麼排斥呢?他對書有自性這方面強,這方面強就執著。反過來,空或完全自性空的道理就有距離了。這個道理有距離,就變成跟其他的法也有距離。
生:是不是對色即是空及空即是色,串習很熟練就自然不會有後面距離感的問題?就是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要如何作到?它跟色即是空及空即是色有沒有關係?
師:不一樣,修止修觀,還要修止觀雙運。一樣的道理,雖然有修止了,有修觀了,還是要修止觀雙運。
生:若能雙運的話,就不會覺得世俗諦與勝義諦有距離嗎?
師:對。
生:色法是有為法,空性是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僅是相異,而且是相違,為何這裡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時如何跟有為法無為法相異相違連在一起解釋?
師:有為法與無為法是相違,相違有很多角度,是非的角度相違,有無的角度相違。所以要認清楚是什麼角度的相違,如果勝義諦與世俗諦來說,以是非的角度,它們是相違。以有無的角度來說,它們完全是相屬或一體。一個存在,另一個就存在。但是在是非的角度上,就完全不同。有為法與無為法之間,也是這樣。
生:若是二個法不一樣,就是相異了,不是嗎?此處的不異,跟攝類學講的相異,是tadei 的意思嗎?
師:是danijiba 嗎?你是說體性一還是體性異?
生:相異即tadei 那個字。
師:dadei 一詞,我們腦中認的時候,名字上有一個異,這也是一種異。體性上一種異,也是異。一跟異分的時候,或是名字上或是意義上都可以分,若名字不同,就可說異。有的是意義上不一樣。
生:色跟空,名字與意義都不同。體性上一個有為法,一個無為法。雖然空性存在於色法上,可是就名字講或性質講,它們二者都不一樣。所以,這裡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法的分類界限好像搞混了。有為的色法即是無為的空性。這樣解釋就有問題了。
師:有為法與無為法本身你認的時候,就有問題了。有為法與無為法本身是體性一,常法與事物本身是體性一,但不代表它們不是相違。那是從那個角度講相違呢?是從是非的角度講相違。所以,平常講有為法與無為法相違,是從是非的角度來說的。一樣,勝義諦與世俗諦是不是相違?是。色法是世俗諦,空性是勝義諦,二者從是非的角度是相違。若是空性,不可能是色法;是色法,就不可能是空性。雖然從是非的角度,二者相違,可是從有無的角度看,二個都是存在,所以體性是一。所以,有為法與無為法本身體性是一。
生:所以此處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說明它們體性是一,是嗎?
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沒有談到它們體性是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上才講到它們體性是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專門在講色法看起來有自性,但是一直觀察時,就找不到它自己,所以色即是空。那時候,不可說色即是空性,若說色即是空性就有問題,而是說色法是自性空。譬如說,我是人。同理,色法就是自性空。
生:那麼,空即是色呢?
師:空即是色意思是,空的道理下面才存在色法,《中論》中說,有自性的話,苦諦沒有,集諦也沒有,滅諦、道諦都沒有。沒有自性的話,苦諦會有、集諦也會有、滅諦也會有、道諦也會有。龍樹跟說實事派之間有這種諍論,對方以為沒有自性的話,就什麼都不存在。龍樹說,有自性的話,才會變成什麼都不存在,才有這種過患。意思是,沒有自性的情況下,才可以解釋四聖諦,才可以解釋因果的道理。同樣,在空的情況下,在自性無的情況下,才可以解釋色法,故說空即是色。
生:空即是色,是無自性的狀態下,色法才能存在?
師:對。
生:這種存在是指聖者從根本定出定,在後得位看到的如幻化的色法,還是一般凡夫了解諸法無自性,所以色法才能存在。
師:了解空性本身有很多層次,同樣,如幻化也有好多層次。後得的階段,它有它如幻化的層次。空性也是,以理智了解跟入空性定的時候,層次不同。同樣地,以如幻化來說,後得位的層次與理智的了解,差距挺大的。現在為什麼用如幻化呢?表示先要理智上了解空性,但是不停留在這個位置。它是在了解空性之後,空的這個道理下面又存在,那就變成如幻化。如幻化就是否定實有,真實存在否定後,它的存在是叫作如幻化。但是,否定的程度多少,後面如幻化的程度多少,其間的層次肯定會不同。
生:有為法無為法是體性一,關於體性一,可否再解釋一下?
師:有為法無為法體性一,總的說,所有的無為法所依的都是有為法;沒有有為法,不可能有無為法。無為法全都依賴有為法,依賴有為法,即在有為法上講無為法,肯定是所依是它的體性。無為法肯定沒有離開有為法。有為法與無為法肯定是體性一,原因在此。
生:可以很清楚地界定什麼叫體性一嗎?有些狀況,如它們是總別的關係,主體與支分的關係,是能依所依的關係,這幾個都屬於體性一的。可以清楚地給一個體性一的性相嗎?
師:這個無法給一個界限,因為它有很多角度。有時體性一,指的是二者不是完全一,如A 與B 有關,B 與C 有關,所以A 與C 直接沒有關係,但透過B 有關係,所以A 與C 還是體性一。體性一有點複雜。
生:看起來體性一,如您剛才舉的例子,因為攝類學的關係只有分二大類,從屬關係及因果關係,這邊的關係,比較是從緣起的角度去看嗎?
師:體性異表示根本沒有關係,從反面講因為二者不是異,就叫體性一。體性一可從反面來講,這是這樣。
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個色法,空的定義內容不同,是嗎?
師:色即是空,它重點是講空性,此處的空是講色法的體性。
生:空即是色,是在空性底下,它才能成立色法。此時色即色法。
師:是。
生:這樣,後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此處是色法的體性指的是色法,這時候講的是色法和空性,空性和色法。
師:沒錯。
• 思考題
1. 《入中論》的那句話,在《廣論》講的時候用什麼科判?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用什麼科判?反過來說,修行人若不是這樣思考的話,對修行就沒有幫助。反過來的道理是什麼?這個偈子的道理,正面及反面都討論一下。
2. 勝義簡別,《心經》裡面敦煌版中有勝義簡別的地方在那裡?玄奘版的在那裡?對勝義簡別,中觀自續派及應成派各有何看法?
3. 勝義簡別有不同的,此處有二種。二種裡面,勝義簡別放在那個位置?第一種及第二種位置,原因為何?為什麼?
4. 後面對色即是空,或無生無滅,從中觀應成派來說,會不會變成不了義?不會的話,原因為何?
5. 修道的階段講空性,空中無色,對境,有境,動作/行事三者如何分?對境的法上講空性有多少?
6. 三世諸佛要表達什麼內容?如表達般若波羅蜜多是唯一成佛者,是大乘行者必修的經典。
7. 揭帝揭帝的咒語,為何要說此咒語?原因為何?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