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燈明的供養專輯
七月裡的孝行



孝子的典範

「我雖然證得神通,卻幫助不了母親!」目犍連尊者痛泣在佛陀座前。

 

證阿羅漢果、得神通後的目犍連尊者,欲報答母親乳哺之恩,以神通力觀察,發現過世的母親竟墮在餓鬼道中,饑渴難耐,卻沒有食物,形體羸瘦得皮和骨都連在一起了。

 

尊者見了悲傷不已,趕忙運用神通,以缽盛飯送到母親面前。他的母親深怕別人搶走似的,一手將缽遮住,一手把飯塞進嘴裡。誰知,到口的佳餚竟化為滾燙的火炭,直灌咽喉!「哎唷!」母親的淒厲的呻吟深深地刺痛他,只有奔往祇樹給孤獨園。

 

慈悲的佛陀靜靜地看著這位神通第一的弟子:「你的母親在世慳貪,毀謗三寶,罪業實在太深重了!不是你一人的能力能夠救的,須仰賴十方僧眾的力量,才能濟拔。」

 

「那我該如何做呢?」尊者問。

 

「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圓滿的日子,你可以在這天作盂蘭盆,集各種珍饈、五果、香油、床敷、臥具、錠燭等,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功德能令一切罪障消除,現世父母增福延壽,七世父母脫離三惡道苦,升天享受福樂。」

 

尊者聽了就依照佛陀的指示,以極虔誠恭敬的心,設齋供僧,果然他的母親終於脫離了餓鬼的苦報,往生到天上。

 

這個故事出自「佛說盂蘭盆經」。盂蘭盆是印度話,意為「解倒懸」,好比將一個被倒掛的人放下來,解除他的痛苦。因此,佛教的寺院往往在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法會」濟度先亡倒懸之苦,普施一切惡道眾生;居士們也在這天供養僧寶,廣植福田。

 

佛歡喜日

為什麼在七月十五日供僧有這麼大的功德呢?

 

印度每年四月至七月是雨季,此時萬物滋生、蟲蟻遍野,佛陀慈悲,恐怕傷害物命;又因多雨,河流氾濫,比丘出外托缽,因此漂溺衣缽,常有衣不敝體的窘態,有失威儀,有時還造成生命危險;於是禁止比丘眾在這三個月內出外遊化,選擇一個僧伽藍、阿蘭若、洞窟或樹下,收攝身心,作為一年中的定期進修,充實內修外弘的資糧,以期悟道證果。

 

直到七月十五日解夏這一天,散居在同一區域內的僧眾便集合在一起,向大眾報告各自的修學心得,有的得到禪定,有的證得聖果,沒有證果的人也因隨時反省自己,精進不懈,而得到清淨的身心。佛陀聽了比丘們的相互表白,知道大家沒有空過時間,感到非常歡喜。同時,在解夏這天,僧眾或自己發露、或請別人糾舉見、聞、疑的過失,藉著大眾薰修的力量懺除過愆。所以這一天稱為「佛歡喜日」,也是「僧自咨日」。

 

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不但在闡揚、效法目犍連尊者的孝思,更在以供僧護法,崇養厚德,利濟現世,福資祖先。

 

扭曲的七月

然而,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一般人的印象及民俗活動中,七月是可怕的「鬼月」,七月十五日更成了賄賂「好兄弟」的「鬼節」。這是因為許多人佛、道不分,混合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拜三界公」,與道教「中元普度」的觀念、儀式,再加上佛教的「盂蘭盆法會」,因時間的巧合,便出現將三者混為一談的現象。

 

因此,傳說七月初一鬼門關大開,所有的無祀孤魂——「好兄弟」全被釋放出來,到人間各處徘徊覓食。於是,各地紛紛在這一個月裡「普度好兄弟」,以追悼祖先、祭祀鬼神。據史傳記載,早期此種風俗,人們只是以虔誠、畏懼的心態來普度亡魂,到後來逐漸演變成輪流吃拜拜的奢侈惡習——貪口福、大肆殺生、不惜金錢競舖面子、藉酒滋事;更因宴請親友,與大量焚燒紙錢的結果,造成環境的髒亂,實與傳統慎終追遠祭祖、薦祖的義旨相去甚遠。

 

除此之外,生活中徒增了許多的禁忌,諸如:晚上不可隨便亂走、衣服不能晾掛在外面、七月不能婚嫁、出殯、開刀、搬家,乃至新居也不能落成等等。一個僧眾修行圓滿、居士植福、諸佛歡喜的七月,也是祭祖薦祖的神聖時節,竟被披上一層血腥、詭異且鬼影幢幢的神秘外紗,實在令人感嘆!

 

還七月一個本來面目

從「佛說盂蘭盆經」的典故、佛制結夏的由來,我們不難發現:佛教是一個慈悲且重倫理、孝親的宗教,七月其實是個教孝月。在這個孺慕孝思的月份,我們不妨效法目犍連尊者的孝行,為父母親友供僧報親恩,去除鬼影幢幢的七月陰影,還它一個歡喜、光明、溫馨的本來面目!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