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話題
讓春暉重現



中唐詩人杜牧曾經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人詩句,勾勒出親子間慈孝交融的祥和畫面,傳頌在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心中,成為孝道精神的最佳象徵。早幾年,「百善孝為先」的諺語,也還散播在街道鄰里之間,成為人們立身處事的準則。
 
曾幾何時,在乍暖還寒的三月底到四月中旬,短短的二十天當中,我們的社會裡竟連續傳出了十幾起「殺父弒母」的案件,令人無法相信:這些竟發生在一個富有孝道倫理的社會。而其中,又以「三月二十五日新竹十三歲楊姓少年,不滿其父管教過嚴,用木工刀瘋狂殺父四十三刀致死」;和「四月十四日新竹五峰國中二年級夏姓少年,為謀財,夥同同學,持木棍將其以拾荒為生的年老父親打死,棄置路邊......」等兩個案件,最令人感到痛心,不忍聽聞。畢竟,小羊猶有跪乳之恩,何況是人?又,尚是天真無邪的青少年,竟然用殘暴仇殺來反哺親恩,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怎樣?
 
在社會一片譴責「大逆不道」的聲浪中,夾雜著人們的質疑:隨著時代變遷,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不給零用錢,也成了一種不可饒恕的過錯?還是學校沒有將傳統的「孝道」美德,教給我們的孩子?......在經典中,佛陀曾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我們的青少年反常悖道、兇殘弒父呢?如何才能使這人倫慘變的悲劇不再發生?
 
首先,我們最迫切要探究的是,為什麼楊父對孩子的管教,竟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線?根據報端發露,楊父因求好心切,管教孩子採用的方式是——不管什麼事孩子都要照他的話去做,不聽就要挨罵、打耳光、甚至吃拳頭......也不准接同學打來的電話,不准同學亂打電話來,讓孩子感到在朋友面前沒面子......。無可諱言的,「恨鐵不成鋼」、「愛之深,責之切」是人之常情,但是嚴格的管制、嚴苛的打罵,卻也嚴重戕害孩子的自尊,於是美意盡失,關懷也變成代溝、仇隙。傳統中,唯父命是從的親子教育,在面對民主開放的現代社會時,是否也應有所調整?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固然重要,學校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而今日學校教育中,青少年倫理觀念的失落,追究其因,長久以來,升學主義掛帥,導致五育失衡,教材僵化,恐怕也難辭其咎吧?
 
希望獲得尊重是人的普遍特質,並不因為青少年的年紀小,或者「他是我的孩子」就不需要。相對的,處在身心劇變、人格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時期,這項需求更是格外的突顯、強烈。也由於強烈的自尊需求,青少年的要求還包括:經濟、待人、處事上的獨立,隱私權的保有,不服從權威、博得同儕團體的友情等等。就人格的發展上來說,自尊是奠定自我肯定的基礎,也是人格穩定成長的主要因素,同時還是長養出尊重、體恤別人美德的根源。我們的孩子也是一個活潑、尊貴的生命,關懷他,應該是學習耐心地了解和溝通,決不是專制地嚴苛打罵。親子間的倫理也唯有建構在了解、溝通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其次,為什麼不滿父親的管教、索求零用錢,竟會演變出「弒父」悲劇!?或許有人會說 :孩子年輕氣盛,不懂事!然而我們更要問的是:預謀了兩星期的弒父行為是出自於年輕氣盛?不懂事的青少年為什麼會用「殺」來發洩不滿、取得錢財?他們如何懂得的?
 
青少年是社會的幼苗,思想和行為都處在模仿、學習中,與他們切身相關的生活空間,不論是學校或家庭,都建立在大社會中,影響社會,也受到社會的影響。而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富裕,人們的「貧窮」心態愈益暴露無遺。君不見為了謀求財富,起先是七十七年的大家樂、六合彩賭風大作,緊接著八十年的股市狂飆,最後變成搶劫、綁票、撕票、槍殺等,由賭到搶到殺,青少年在見聞薰習中,以「滅親」來獲取錢財,不正是在展現薰習成果?再說,大者從國家議事殿堂的「垃圾」、「蟑螂」對罵、對打;小至人們成群結隊,競相以挫魚、挫鴨、射鴿來休閒、娛樂自己,以為這些物命可以任人擺布,是人的特權,殊不知青少年瘋狂弒父,「嗜殺之性」能被人們責怪的,最多也只是他們所殺的是自己的父親啊!而犯罪青少年在應訊時,還能振振有詞的說「未滿十八歲殺人不會被判死刑或無期徒刑......」不正是今日社會人心「貧窮」的另一番寫照麼?
 
社會是我們生活的共同體,也是佛經裡所謂共業共感的大薰習場,我們深信物質的富裕不必是精神貧窮的原因,而倫理的重建是心靈生活、經濟富有的基石。因此,與其只是斥責「不懂事」的青少年太過「年輕氣盛」、「大逆不道」,還不如共同努力來改善大社會的倫理。佛陀教人要從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做起,培養慈悲的心懷,尊重、體恤周遭的人、事、物和大自然,才能重建具有和諧倫理的內外生活世界;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才能蘊函出溫柔敦厚的情性,尤有甚者,慈孝交融,永遠是人間的至情,也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呀!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