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佛學研讀班
雙向溝通的授課方式



從課本內容分析可以看出課程提供給學生哪些佛法思想,但這並不能完全展現出佛學研讀班的特色。探討上課方式,可以進一步瞭解佛學研讀班是如何運用創新的方式於佛教成人教育。佛學研讀班不像其他法師以大型佛法講堂的方式弘法,它提供的是雙向溝通的教學方式。如同在香光尼眾佛學院,佛學研讀班最喜歡採用的教學方式是小組討論;它還運用了佛學院著重的一種教學方式,那就是大量使用視聽教材來輔助教學,如我們之前所提過的,這就是所謂的「意象教學」,由美國組織ICA設計,並於1980年代引進香光尼僧團,讓學生藉由積極雙向溝通,而有更多學習,取代被動式聽講。
 
為了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課堂上會使用各種物品當教材,例如畫像、雕刻品、木偶、食物等道具,來幫助討論。這種教學方式也藉由提出各種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精準的回覆達到學習的效果。例如,在「四念處」的課程中(中級班的第九課),學生要帶蘋果來上課。為了瞭解四念處的「身念處」,授課法師讓學生咬一口蘋果,然後全神貫注地感受吃蘋果的感覺。
 
接著法師會問一連串問題,加深學生內心的感受。法師會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現在正在做什麼?」學生會回答:「我正在吃蘋果。」
法師接著問:「是什麼味道?」學生會回答:「酸的(或甜的,依蘋果而異)。」法師接著問:「告訴我,這個味道會持續多久?」等了幾分鐘,學生會告訴法師味道持續的時間有多久,然後會意識到,味道如同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藉由嚐蘋果修習正念,學生能體會到味道的生、住和滅,這是佛教在分析一切「法」的傳統方式。
 
另一個範例是在初級班的第十課「菩薩六度」。授課法師用了另一個創新的方式,討論第四度「精進」的重要性。法師在上這堂課的前幾週,每次上課都會帶著一個小盆栽來。在這幾個星期間,學生會看到小盆栽植物的生長。然後,法師在解釋「精進」的重要性時,突然拿出剪刀,剪掉盆栽的枝葉,學生看到此景時都會驚訝到說不出話來。法師接著會告訴學生,若不無時無刻地精進,最後就會枯萎、死亡,如同這株植物。有些學生看到桌上散落的葉子,忍不住開始啜泣。幾位學生將這件事寫進作業和期末考的作文中,並表示會終生記住這一課。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