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行脚

懷抱著「致力於健全僧團制度,回饋時代社會」的志業,香光尼僧團明迦法師,於七十六年,開始旅美行腳的修學生涯。今年六月,獲得西雅圖西帝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後,法師回到了尼僧團,準備將其所舉貢獻僧團、佛教界與社會大眾!此次訪談裡,讀者們將可從法師旅美修學的心得中,窺見其深心為教奉獻的熱忱與睿智。



1.

問:當初您為什麼會出國進修?

答:進修是我的修學計劃,出國進修說來卻是件意料之外的事。也許是從小在佛門裡的熏習,也可能是師範教育給予的陶鑄,我的心中一直不滿意於傳統的佛學院教育;單向式的講說教學、純學院式的學僧生活、未受過佛門專業教育訓練的人在辦教育.....。因此,打從真正信仰佛法開始,我就一廂情願地懷抱著獻身於佛門教育工作的願望,並祈求能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推展這個心顧。於是,四處參訪道場,終於在南台灣認識了「愛才、惜才如金」的心志法師,和「以佛陀教育為職志」的悟因法師,進而追隨兩位師父一起修學。

 
個人在出家前,曾擬定出家後的修學進度表,以十年為一階段,民國七十六年正好是第二個修學階段的開始,也就在這一年我踏上另一段在異國修學的里程,會有此行實在是因緣際會加速促成!
 
回憶民國七十四年,高雄紫竹林精舍第一屆「佛學研讀班」開學日所發生的一切,雖事隔多年,仍歷歷在目。
 
那天清晨四點鐘,明迦與見諦、見弘、見憨、自鼐諸法師,由香光寺前往台北拜訪陳教授,請教一週內我們將到韓國佛教教育參訪的有關事項,預定傍晚六點半回抵精舍,主持開學典禮。
 
緊湊的行程令我們一分鐘也不敢耽擱。日正當中時分,我們趕搭上國光號直達嘉義,準備由嘉義轉車回高雄。因正值暑假,又逢周末,嘉義車站擠滿了人潮,野雞車漫天要價,平素節省的我們,捨不得花一大筆錢搭乘野雞車,熬到五點,終於擠上南下的莒光號快車,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任誰都知道再急也沒有用,除非當下可以插翅飛回精舍。不巧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班莒光號快車慢條斯理地逢站必停。好不容易捱到左營站,明迦果斷地作了個決定——趕緊下車換搭計程車,一是時間已十分緊迫,搭計程車比較快,而且由左營到精舍的計程車資,我們勉強可以支付。
 
驅車直抵武慶三路巷口,抬頭一望,心志法師站在三樓陽台上,焦灼已極怒視若我們,並吶喊著:「開學典禮日,法師自己不能守時,如何引導同學們守時?如何對得起這麼多人的等待?...」呵斥聲如同爆竹般,霹靂啪啦地響遍整條巷子,我們五人知難民似的狠狽不堪,衝上二樓。明迦當下只有一個念頭:「開學典禮事不容耽誤!」於是強忍住淚水,面帶笑意地走上講台。
 
雖然,開學典禮的大事結束了,但那撞擊心窩深處的震撼猶存:遲到是不對的!但自從悟師父病倒後,我們也一直是席不暇暖,馬不停蹄;心志師父以其二十多年來領眾修行的經驗,何以不能善巧地主持開學典禮?何以會如此盛怒?...幾經深思,終於發現,是成長中僧團所呈現出的無力感,加重了心志師父的負荷,追根究抵則是——僧團的體制尚未健全,當一部分執事人身心超過負荷時,其他的人真是措手不及,陣脚慌亂,再也發揮不出充分互動的功能!
 
誠然,宗教的淳淨寬厚是帶給社會人心安定和樂的動力,但面對今天日新月異,充滿變數的多元社會,宗教師如何養成「安己安人」的力量?香光尼僧團所強調「學院與寺院融合」的僧伽教育,只是基礎的教育,它必須再深化、再開展。在教義的發揚上,中國雖曾有過輝煌的一面,但是缺乏足以維持佛教,嚴謹養護僧人修學的僧伽制度,卻是個事實。二十一世紀的佛教肩負著推廣佛陀教育,關懷、回應社會大眾的使命,「如何才能使僧伽教育由師徒相授,轉化為有體制的教育?」「如何才能培育出具國際宏觀,足以回應時代脈動的優良宗教師?」便成為僧團探討、研發的主要課題。
 
民國七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的韓國教育參訪,是我們僧伽延伸教育觸角的起始,接著有激勵營研習...,無非都是要提供僧眾拓展視野,增加縱觀、橫觀的人文素養,長養穩健承擔力的機緣。至於出國進修,基於當時大部分僧眾入僧團未久(最多三至五載),明迦但憑一股「捨我其誰」的壯志,率先投石問路,導引著自己踏上異邦。
 
2
問:請您談談旅美修學的心路歷程?
答: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七日,是個鐫刻在心版上,永不磨滅的日子。頂戴著三寶的加持,掏滿師長、父母、同修、親友們的叮嚀與祝福,明迦懷抱著「開路先鋒」的雄心,猶如初生之犢踏出國門,由此岸邁向彼岸——美國。
 
從最初落腳於密州聖路易斯,到現今安頓的華州祇圓寺,一晃眼,已易四個寒暑。回想整個的修學歷程,乃至目前,一直是在摸索、適應和力求穩定中交替著。我常想:為了追求生命中的理想與完美,掙脫困境是個必經的過程。
 
生平第一次來到這片「水月光華,鏡花燦然,煙雲任意,萬里光輝」的國度,我震攝住了:他們的開國英士們何以能具這般遠見?他們的子民如何建設這片寬廣的家園?他們如何接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種?...一連串的問題蜂擁而出,竟與僧團多年所面臨的問題不謀而合。頓時如同面對著舊雨新知般,令我雀躍不已;但沒有多久,這份喜悅就被語言應用自如的現實給淹沒了。回想當時,除了「僧團、僧伽教育的方向都需有人探索、開發」 的使命不斷縈繞於心,心境像極了晴時多雲偶陣雨的天候,是去?是留?真不知如何是好?
 
「打點行李回去吧!你要忍受寄人籬下之苦?」
「只要回去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
「留下來吧!汲取新知是為走更長遠的路啊!」
 
經過與自己幾番對話之後,我終於肯定了去向——留下來。我勉勵著自己:踏出國家的門也是「出家」。「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況且有人說:出家是出了小家,入了大家。的確!十年前一次出家,我走出了父母親的「家」,進入僧團的大「家」;如今,踏上留學僧的新修學領域,是出了僧圍的「家」,走入更廣大、繁華世界的「家」。也因此我暗自期許著:但願精進不懈,有朝一日能走出三界火宅的大「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再度面對「出家」的莊嚴使命時,我的修學重點應放在哪裡呢?一只文憑、一個學位就能裨益佛教,解決問題嗎?我訥然地思索著。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趟遊學應是任重道遠的。走出僧團來看僧團,或許更能客觀地勾勒出僧團的面貌和其所面對問題的真相,進而從大時代中佛教所應具有的功能,來設想解決之道。
 
於是我把自己界定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行脚僧」,吉德曾經三步一拜、五步一跪,跋涉千里,尋師訪道,只為求得見性開悟;身為現代的行脚僧,託科學文明之福,不必再跋山涉水,我依然抱持著虔敬的心,飛越千里尋師訪道,為開創明日佛教的新機運,接受新出家生活的錘鍊。
 
在這是出僧團的「家」,步入國際舞台大「家」的確認過程中,引發我進一步思惟:對於傳教師而言,但憑官方一紙證件的驗證還是相當不足的,如何提昇自己的道心、道力,在每次鍾鍊中,扭轉自己能由「火中化蓮華」,漸漸具足世界視野、天下宏觀,才是傳教師所要不斷充實的內涵。然而,這份支持行者超越錘鍊的力量從何而來呢?它來自於佛菩薩永恆光華的垂攝。
 
瞻望著未來的遠景,檢視過往的行徑,我曾有過雙足陷於雪地中行不得也的躓困,也會與狂風暴雨迎面奮搏,也有過蒙被嚎啕大哭的夜晚,冷暖寒熱深入骨髓,酸鹹苦澀點滴在心頭,但終在佛菩薩永恆光華的垂攝下調和、撫平了。佛菩薩永恆的光華,從行者的恆課中透顯出來,是淬礪行者身心最有力的拄杖。
 
四年多旅美行脚的歲月中,我所依憑的恆課有:虔誠膜禮「梁皇寶懺」、「大乘妙法蓮華經」、「八十華嚴」、「小品摩訶般若經」,修持「大悲懺法」。
 
每次親聆佛菩薩細數家珍之餘,合上經本,我總是低迴不已。比起佛菩薩在因地裡走過冰天雪地、高山大川的艱苦修學歷程,區區旅美的修學,是多麼地難以掛齒啊!生命裡,從無知到有知的修學,在重重的挫折考驗中展開,是無可置疑的,然而,眾生的可憐在於坐困愁城,不知出離。回想當年剃髮出家的動力,即是源自於一份強烈的出離心;為何如今身處異邦,就放任自己與出離心分手?在一次次喚回出離悲心,不斷用出離悲心覺照、透視下,重重煩惱的堅冰,逐漸轉化為柔軟的菩提水,我慢慢具足信心,將急促的步伐放緩、踩實,也放寬了修學的領域,任每個求知的細胞,恣意地淘篩吸取。
 
很感謝來自於佛菩薩永恆光華的垂攝,使這行脚途中的困頓,轉化成莊嚴生命、晶瑩光耀的瓔珞,引導我進一步體認煩惱與菩提不二的真理。
 
修學過程中,我們不可能沒有煩惱,更無法逃避煩惱,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轉煩惱、開智慧、造就菩提正因的當下,就是錘鍊道力,增長道心的時候。因而學習「珍視、善待生命中的煩惱」,是行脚僧所要盡形壽受持的!

 

3

問:談談你以宗教師的身份選修「企業管理」(M.B.A.)的啟示?期間您如何超越學習上的困難?

答:對一個行脚僧而言,費時九個Quarter主修的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無異是一席豐富的現代知識大宴。從第一門課「組織管理學」(Organization &Maṇagement)帶給我的驚喜,直到最後一堂「企業倫理學」(Business Ethics)的落幕,好像整個課程都是專門為我的需求而設計似的。

 
「企業管理」並不是行商坐賈的專利品,它的運用範圍可以小自個人的存活,大至一國的興亡,乃至整個地球的變異,凡是與你我休戚相關的一切事,只要你願意經由「思惟修證」,洞察機先,掌握變局,創造一個有利於己也有利於人類未來的環境,這就是「企業管理」。它的重點尤其是放在「發心思惟修證」的陶鑄功夫中因為任何新觀念、新技巧、新決策的創發,都是來自於學習前人的經驗、心得之後,再加上自己的思慧而成。因此,當我們的社會組織、教育制度、生活型態、工作方式,甚至全部衣、食、住、行、育、樂等,凡是觸目所及的事物都在變動的時候,唯一不可改變的,就是要護存「發心思惟修證」的正念,這是修學「企業管理」課程,給予我最犬的啟發。當然這門課程也給了我對於僧團組織管理的思考方向:佛教正法要常存世間需有健全的僧團,僧團需建立在「合於佛制、僧事僧治」的現代化僧伽制度上——掌握佛陀建僧的精神和原則,考慮歷經二千多年時空的遞戀,適應於當代乃至未來的僧團體制。因此在傳統的管理方式與現代管理精神的兩相對照下。我們如何截長補短,呈顯現代化僧團的管理模式,這是一個健全的現代化僧團應有的思考。

雖然滿懷歡欣地踏進這座現代知識的寶殿,但現實的挑戰是下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首先是語文的適應倍覺艱辛,根據心理學者的實驗報告:人類對於新語言的學習能力,在二十五歲時達到最高峰,三十五歲之後便急速下降了;人類的創造力也在三十二點五歲之後,便急速走下坡;而我早已遠離這兩個年齡。整整約有一年的時光,在課堂上的聽寫說讀一直很吃力,有時候,哪怕只是個輕鬆的俚語笑話,老美同學早已笑得前俯後仰,而我只有乾瞪眼,尷尬苦笑的份!

 
無法應用自如地駕馭語言的苦楚,常令我想起:「發大乘心的,菩薩行者必須修學五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菩薩道是多麼地偉大、艱鉅啊!華嚴經上說:「菩薩為眾生而學」,是的,為度眾生而學!堅強的信念策勵著自己不斷地從聽、說、談、寫中,增強語文能力。事實上我對語言充滿興趣,只是年齡稍大了些而已。
 
另一方面,華州的學校均是採Quarter制, 一年四個Quarter,每一期平均是十週,全職學生一期至少需修六個學分,採完全自動、自發、自治的學習方式。通常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就把本學期(十週)的進度表、上課方式、學習目標、應繳交的報告、評分標準等等,發給學生,約法三章之後,就是學生自己的事了。學期當中,無法趕上學習進度,或無法如期繳交報告,都得由學生自行負責,教授是不會同情你的。因此上起課來,總令人感到日月無光,中國留學生在美求學平均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翻書、查字典是家常便飯的事。
 
這種使用第二種語文的讀書勁兒常敲擊著我:「是什麼力量推動自己,如此精進不懈地專注在書堆中?是課「業」的壓力!時間的逼迫!那麼,面對生命裡業』力長期的壓迫和激揚,猛一回頭,這不也是意志的自我鍛鍊?常云:『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持』,修行是『細水長流』的事,這份持之以恆的毅力,不也是精進累積的成果!」
 
課業壓力下的啟示,令我驗證設立「階段目標」學習的重要——若能把我們的一生分成幾個階段,為每個階段設下截止日期與必繳的「課業」,而後以「留學生」面對課業壓力時的精進用功勁兒,去回應此生修道歷程,那麼了生死必有份矣!再不然,「所作皆辦」的把喔,也應是意料中事。
 
在這種極待磨練的語文能力與緊迫盯人的課業壓力下,我總覺得自己像個破了脚的人,加入馬拉松賽跑,儘管前面總有一大段急須趕上的距離,但我終究是勇敢地跑完了全程。在到達終點站時,接到來自僧團、師長、朋友們的祝福、喝采,剎那間,多年蟄居異邦「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愴然,在滿含感澈的熱淚中消解了!我禁不住告訴自己:「畢竟我已盡心盡力!」我給自己打了分數。

4

問:我們都知道法師在西雅圖創立了美青佛教會,請法師談談它創設的因緣,以及具備的功能?

答:美青佛教會祇園寺的功能應是多面的,但是以提供留學的僧青年解門、行門共修的場地為主要設想。
 
聖路易斯密蘇里大學是我和見諦法師在台就申請的學校,因此也是我倆初抵美國的落腳處。見諦法師隨即進入密蘇里大學教育研究所,我的語言差強人意,為了應付,必須先做補強。記得還在聖路易斯的那段日子,我們租一個one-bed-room的公寓,就基本的生活而言,空間是足夠用的。我們將客廳佈置成小佛堂,用來誦經、拜佛、打坐。美國的木造房子隔音設備奇差無比,每當我們輕輕地打小木魚,敲引磬,擊地鐘做早晚定課,即招來鄰居的抱怨,指那是怪異之聲,有礙安寧;而當我們向公寓經理抗議鄰家的搖滾樂排山倒海,震耳欲聾時,經理卻不以為然地認為那是立體音響,我們少見多怪!這種情況迫使我們每天噤若寒蟬。幾個月下來心中塊壘積壓,不能傾吐,著實苦悶,很想搬出公寓,住到住宅區的House,奈何錦囊羞澀,付不起昂貴的房租。那年耶誕節前後,當我掛單西雅圖法興寺時,即有一份如魚得水的暢快,理由很簡單:這是一個道場。在這裡,我可以盡興地配合著法器引吭讚誦。那時我便想,如果能提供留學僧寧靜的空間以及行門共修的場地不知該有多好!美青佛教會便是在這個動機下成立的。
 
美國是個崇尚自由、尊重人權、講求法治的國家,任何人都可以在它的國度裡結社立會,只要依照法定程序向政府提辦即可,因此成立教會可以說不是件困難的事。但全美有五十州,各州州法不同,對一個人生地不熟,又不諳法令規章的外國人而言,基於主客觀、內外在因素的考量,我們會大費周章地選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場。就以我和見諦法師先到的第一站來說,聖路易斯是美國開發中西部時的一個門戶,曾擁有過美國第一大城的輝煌歷史,如今已趨沒落,當年開拓時質樸保守的民風依稀可見。州內不少大教堂,仍舊保有中古世紀的規模制度;華裔約有兩萬人;目前尚無中國人創辦的佛教團體。州規立會需有五位當地公民,因無法具備因緣,只好作罷。
 
波特蘭是奧瑞崗州的第一大城,也無中國佛教團體(註一)該州只要兩位當地居民即可立會,但曾發生轟動全國的印度教騷擾事件,所以對宗教傳教士特別敏感,只得放棄,最後只剩下西雅圖可以考慮。
 
西雅圖具有山明水秀,四季如春的風光,不像聖路易斯那般奇寒無比,對來自亞熱帶氣候的我倆而言,只在衣著保暖的購置上,就是一大解脫。它是北美州西北地區的首要大都會,州內華盛頓大學教育研究系所,一直是見諦法師爭取進入的學府,更何況它又具備了「人和」的因緣!前台南縣佛教支會理事長心田法師,提供他個人創設美雅佛教會——法興禪寺的珍貴經驗;又蒙光學法師悉心關照人事,黃楊兆愉居士及王石麟先生排除萬難地護持,美青佛教會祇園寺終於正式成立。
 
法興寺在西雅圖的中國城,託交通之便,再加法師慈藹,人們到中國城採買,總不忘要去上個香,因此人潮是不少的,它是為信眾信仰而設置的,這對於留學僧需要有寧靜的靜修空間和完整的時間而言,並不很相宜。學僧所需的住宿,除離學校不太遠,可認真修學世法之所長外,宗教靈修生活的提練更是不可少,因此,「它需有學僧交流、研討功課的空間,又要容易獲得僧團師長的指導!」憑著這份藍圖,最後在僧團養才、育才的決策之下,審慎選定了科克蘭市的一座基督教堂,就成了現今,美青佛教會祇園寺的會址。
 
如今祇園寺的角色功能已從以留學僧青年修道修學為主的設想,擴充為僧團海外發展學術的交流站。為圓滿三寶久住於世的宏願,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僧青年於此進修,更希望有心的護法大德們,正視佛陀教育百年樹人的志業,能鼎力護持,捐輸共助。
 
5
問:中美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您認為有哪些可以提供給我們社會作為參考
答:生活文化習慣的差異與學業壓力、語言隔閡,無分出家、在家,是每個留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坊間已有不少有關「留學生活甘苦談」的書籍出版,這裡不再贅述,僅就個人經驗裡,美國最令人稱歎的「法治精神」,略述罰款買教訓的一、二則:
 
在聖路易斯時,有個週末,由見諦法師駕車,往南邊的郊區行去。為的是認識環境,順便采風。我們把車速放得很慢,一邊流覽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城市風貌,一邊熟悉路況及交通號誌。
 
一路上,凡遇該右轉的,我們就將車子駛在右轉的車道上;需左轉時,就轉到左轉車道,等候左轉的綠色燈號亮起,才緩緩地駛過;若需直行,就保持在直行道上。過十字路口,只見大家從容有序地靜候綠燈亮起,見不到如台灣的十字街口,只要黃燈一閃,就分秒必爭,加足馬力向前衝的驚險鏡頭。週末的街道充滿人潮,逢有行人過馬路,車輛停下來讓行人優先通過,竟是如此稀鬆平常,我們不禁疑惑著:
「這麼大的交通流量,為什麼沒有塞車,及人車糾纏、馬路不堪負荷的景象呢?」
「設置了相同的交通號誌,為什麼在這兒號誌卻具有特別的權威與公信力?」
 
車子駛進郊區後不久,見諦法師突然發現:一輛警車閃著燈緊隨在我們車後!
她驚呼道:「我們大概出事了!」
「這怎麼可能呢?我們規規矩矩,慢條斯理地開過來,他一定跟錯車了!」我緊張地回憶著剛才行車的情況。
「還是趕緊停車吧!我剛通過路考,印象還深刻,遇到這種情況,停車後不可下車,否則警察以為我們反抗,會開槍制伏!」見諦法師說著就把車靠邊停下。
 
兩個人乖乖地守在車內,警察先生神色嚴肅地走到車旁:「我已經跟了你們好一段距離了,你們都不知道,我只好閃警燈示意,剛才××十字街口閃著紅燈時,您沒有完全停車再開!」
「我們是剛來的留學生,不知道閃紅燈要完全停車....」見諦法師向警察先生解釋道。
 
「有駕照的人是沒有理由說不知道的!這是罰單,有任何問題,可於×月×日上法庭申訴。我要執行其他任務去了,再見!」警察先生面露著微笑,不由分說地便將罰單由窗口塞了進來。
 
一聽到「上法庭」,我的心涼了半截,從小接受的教導中,「對簿公堂」是件駭人悚聞的事,非萬不得已,絕不上法庭的。「為何這件芝麻小事,就得上庭去對簿呢?更何況我們在十字路口有停車,只是沒有完全停車而已啊!」
 
滿腹委屈又不甘受罰,於是見諦法師找幾位老美朋友申冤,結果得到的竟是幾近相同的答案:
「『罰款買教訓』,這就是你的學費,以後你就記得十字路口閃紅燈處,要完全停車後再開,而且是先到的優先通行。」
「我們的交通號誌非常清楚,只要你熟悉它、尊重它,就不會受罰!」
「即使是州長大人違規,還是照罰,沒有例外。如果不服氣,上了法庭,法官自會給你公平的判決!」
 
住在美國的日子久了,我們逐漸明白在法治精神的熏陶下,美國的老百姓特別喜歡上法院訴訟,事無大小,凡感到不公平,他們就會依法,力爭公道或爭取自己的權益,不論對方是官家、上司或者是父母師長。電視上也天天有「People's Court」的現場轉播節目,告訴你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因此任何芝麻小事,都可訴諸法庭。這種就事論事,不以人之尊卑長幼為第一的思考邏輯,與我們中國的「平輩之間當禮讓,不可犯上」的五倫庭訓,實在是大相逕庭,我不禁深深佩服他們在祟法治、尚興訟之中,對於「依法不依人」的執持。而另一則難以忘懷的慘痛經驗更使我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
 
祇園寺原是座基督教堂,因我們住宿管理的需要,需進行局部改造工程。根據「貨比三家不吃虧」的道理,講了三位此地的華僑來估價。當時決定請老中的原因有三:(一)減少因語言障礙上的溝通困難,(二)不諳此地寺院改造法規,(三)愛護同胞,製造就業機會給自己的人。結果,選擇了一家最低價的公司,簽約承包,而且「保證一個月內完工,否則可訴之於法庭」!
 
在比價之前,曾有人建議:「應當上圖書館或市政服務中心,借閱或諮詢有關的書籍、影帶,切實了解改造的法規,以免上當,後悔莫及!」當時我們頗不以為然,因為這只是一件小小的改造工程,一個月之內即可完工。在台灣,我們已有過建築經驗,況且又是自己的同胞來負責,不會有問題的!
 
人算不知天算,偏偏出了問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過去了,工程依舊沒完,不但許多建材、施工不符合法定標準,無法取得州、市政府的完工使用證明,而且連開工的手續也從頭就沒有辦理。無奈承包商又逃之夭夭,杳如黃鶴。
 
後來知道類似這種案件,在華人圈子裡時有所聞,大家都認為是「老華僑用這種方式教導新華僑」。雖然不應該,可是沒有人出面制止,新華僑一則無知,二則事實上也一時無從一一教起,就如同啞巴吃黃連,只好自認倒楣。華人的心理習性——向來習慣於依人不依注的「人治」,且好簡成性,凡事力求多一事不知少一事,尤其初入這個法治國家,面對一大堆繁文規章,已感不勝其煩,更遑論上庭訴訟了!
 
經此棒喝才幡然醒悟,我想,要社絶這批不肖之徒,不令有機可逞,根本解決之道就是「不畏其煩」,熟悉法令,於是勇敢地親自到市政府去查個究竟。在市府官員和善的解說下,我進一步發現:「是人的活力與智慧,使得生硬的法規起現行,發揮其保護功能。熟悉法規,依循法規,就如同學戒、持戒才能圓滿成就諸事」!也終於清楚此地:
「改造或新建教堂的法規最嚴,與學校設施安全標準相同!」
「發包工程需請有執照的承包商,而且需保留一份承包商的執照副本,以備不時之需!」
「簽訂合約前,必須請律師詳細過目合約的內容;簽約時,必須有公證人在場。」
「工程每完成一項,須請市或州政府相關單位檢驗合格,才算完工。」
這一趟「入境隨俗」,「初階法治」的學分費,實在是夠昂貴的了!
 
去國前,雖曾閱讀過,也聽過有關美國崇尚法治精神的描繪,但總是霧裡看花,隔了一層,現在身歷其境,終於逐一領教了:
「上廁所要排隊!」
「買張郵票也要依序排隊!」
「到餐廳吃飯是Wait here to be seated!」
「到朋友家必先Make appointment!」
 
每天高速公路上飛奔的車輛何其多,遇到意外事件或尖峰時段塞車,大家不慌不亂地耐心等候沒有人將車子開上路肩;也沒有人衝鋒陷陣似地把雙線道變為三、四線道,最後擠成一團,誰也行不得!
 
原來,他們的法治好,除了歸功於設想週全、制度好之外,最可貴的,還是大家都願意遵守,「守法」已成為他們的民間文化之一。「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但單向的三申五令徒使注規僵化,如何才能將「守法」的精神,自然活現在日常行持裡,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將人性的光輝與尊重揉和於法治精神中」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標竿!
 
6
:請您談談佛教在美國的弘揚概況,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答:有關佛教在美國弘揚的情況,個人並未做這方面的研究,無法提供詳細的資料報告,茲謹就明迦較深切的見聞與大家分享:
 
人類的好奇心是沒有國籍、地域、老少之分的。由於僧人的形象特殊,所以,不論我們出現在校園或任何公共場所,總會有不少奇異的眼光,不約而同地行著注目禮,就如同外星人乍現地球一般;緊接著便會有人趨前,拋出一籮筐僅由外表形象,到內在思想的問題:
「請問您這是什麼髮型?」
「為什麼您的穿著和我們一般人不相同?」
「佛陀與上帝有什麼不同?」
「您為什麼選擇到這個基督教的國家來留學呢?」........
 
更甚的是,有人吹著口哨,大聲呼嘯,故意與您擦身而過;有人則要伸手摸摸您的金剛頭......
 
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除突顯出家形象的特殊外,也說明中國佛教在美國是有待開發的,套句企業行銷的用語來說:「這是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此外,更提醒了僧伽弘傳佛法使命的沈重。
 
在美國,一般人認識的佛教,是日本佛教或西藏佛教。日本佛教早已採西化政策——運用基督教傳教方式,致力弘揚禪的思想,吸引不少人信仰日式禪佛教。
 
而西藏佛教的僧人從小就接受了嚴謹的修持訓練,及專業教育,根據多位跟隨西藏喇嘛出家的美國比丘尼表示:西藏佛教引導的修學次第,具體而且清楚,從格西、仁波切到喇嘛都有一定的修學內容,不可隨意躐等。對於講求實用的美國人來說,博學多能又具有實地宗教體驗的道風,是他們所嚮往的。儘管西藏佛教在美國沒有任何金碧輝煌的建築物,但喇嘛們都學有專長,能說多種語文(有不少是以雙語或多語弘法的)。他們有的透過在各大學府任教、不斷著書,來取得大學教授的資格,提昇西藏佛教的學術地位;有的則以通俗的佈教方式,運用幻燈片、錄影卡帶、雜誌廣宣等傳播媒體,讓美國人認識西藏佛教,發心修學佛法,並認為西藏佛教是最接近佛陀本懷的!「讓西藏佛教成為美國本土化的宗教」是喇嘛們的大行願。這是一條漫長、苦澀的道路,而他們已經開始播種,邁開大步了!
 
至於中國佛教在美國的弘揚就不若日本佛教或西藏佛教的深入和普及了。古來西域的諸大德,歷盡艱辛把大乘佛教根植於中土,使得中國一度是大乘佛教最興盛的所在地。今日中國佛教前往北美地區創設的道場雖多,但大部份受制於語言、生活、文化的差異,教化對象仍以亞洲人為主,且僅止於第一代。至於第二代華裔,在美國土生土長,接受教育,很自然地浸淫於基督教文化裡,無視傳統的中國佛教了。因此,中國佛教在北美地區,表面上看起來熱鬧非凡,但若無轉型、紮根,實在很難長久抵擋此地的文化沖洗。
 
「慧光不返斯土照,誰慰殷殷古佛衷」歷代祖師大德嘔心瀝血之作,何止汗牛充棟?我們今天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大乘佛教,拓殖於斯士斯民,令其永續相傳,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雖然,有幾位具灼知遠見的長老們已開始擘劃進行,但我總覺得年輕一輩的僧人,亟需有共識:謹慎地規劃自己的修學生涯——除了養具堅固的道心、健康的體魄外,應從建設合於佛制、僧事僧治的現代化僧伽制度出發,多關懷佛教未來,思考佛教與全世界人類的關係,因為「宗教是用來促進人類幸福和平的,不是用來勸說世人皈依信教的」(達賴喇嘛語)。
 
「為了教化世間,對於世間的一切學問,等到確定佛法的知見,那末也要從旁知通些......好的部份要用佛法去貫攝它,不好的部份要用佛法的真理去揀除它。」(註二)誠然,佛教強調智慧、重修證,但卻不排斥世間學,這從「菩薩需修學五明」中得知。尤其處於當今急遽多變的資訊時代,正法的流布更需兼顧佛教義理與制度的平衡發展,僧人不可再像山林時期的佛教一般,與世隔絕,孤芳自賞,應加強群體的律治精神。誠如印順導師在「教制教典與教學」一書中所下的針砭:「出家學佛,一定要求學,求學一定要有用,要有利於實行——『學以致用』,'惟有『學以致用』才能向『學無止境』邁進!」環視層出不窮、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只憑傳統的慈善救濟,已無法展顯其功,因此,僧人更應以謙遜的學習態度,開放心靈,充實現代知能,並關心社會脈動,主動積極地回應社會問題,尋找解決之道,才是具體的關懷、實質的回應!這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但確實需要有人去做,它是值得用畢生精力去耕耘的!
 
註解
註一:一九八九年聖琉法師創設法映寺。
註二::印順法師,「談修學佛法」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