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學士尼風波的省思
出家圖個清淨?



 

每個人都公平地擁有一天廿四小時的時間,但每個人的生命內涵却因時間的運用不同而有差異,出家法師既然懷抱「自利利他」「回饋眾生」的理想而來,莫不戰戰兢兢地經營着出家生涯,希望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發揮最高效用,以期不但能個人生命提昇,也能因此照亮全人類共同生存的空間。
 
所以,香光寺只有報紙,沒有電視,不是為了求「平心靜氣,不得感染外來干擾」,而是那來的空閑欣賞電視節目?再者,讓時間空過,又怎對得起檀那的護持苦心?
 
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文化裡,所以能產生一股龐大的影響力,這是因為歷代有很多高僧大德,終其一生孜孜矻矻於社會教化工作。如果認為佛教的出家人,只圖一己的清淨,不參與社會教化,那是對佛教的本質沒有認識:相反的,佛教正以社會福利、文化教育活動,為行菩薩道的重要工作。(註一)
 
以香光寺僧眾生活來說,除了要不斷汲取各種學養,從事生活鍛練與(宗教的修持,此外,社會文化,教育內涵的探討、推展與提昇,更是我們所深切關懷的。因此,除了個人會談輔導外,我們陸續在嘉南、高雄等地區舉辦過很多活動:兒童教育方面,有兒童的冬、夏令營;青少年方面有「暑期課業輔導」「青年佛學講座」、「香光自強活動」;此外為了提供成人再教育的機會,也創辦「佛學研讀班」「民眾才藝聯誼會」,作系統化的佛學研習,並邀請教界長老、大學院校的專家學者、賢達人士南下演講,以提昇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其他如出版雜誌、刊物,配合政府「書香飄到百姓家」的措施,開辦「論語班」等等,乃至義診、冬令救濟、賬災、法會:可以說,出家生活是忙碌的,其修行、奉獻更是豐富的,不分人我的,假設「清淨」是指這樣的生活,那是因為內心超然無染的「清淨」,而並不是無所事事的「清閒」!
 
換言之,出家的真義是把自己奉獻出來,不再只屬於某個小團體,而要為更廣大的眾生服務,提供他們清新、純正、健康的人生態度。當然,在個人學養、道力尚未充實以前,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潛修,這時,他可能會暫離人群,隱居山林,但目的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絕不是只圖個人的清淨而已。
 
註解:
註1:請參考佛光出版社印行,日人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一書。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