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通往幸福最近的道路
一切善法的根源



 

戒是佛陀所制,有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分出家和在家,在家戒有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比丘、比丘尼戒,式叉摩那戒、沙彌、沙彌尼戒;菩薩戒則無論在家,出家都可以受持。而不論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無不是由五戒開展出更深更廣的,因此,五戒是一切戒律的最基礎戒律,如優婆塞戒經云:「若自言說,離五戒己,度生死者,無有是處,是菩提道初根本地。」
 
從實踐的立場,戒又可分為消極和積極二個層面:消極的稱為「止持」,意即不當做的不可做,也就是「諸惡莫作」,如果不當作而去作,例如生靈不可傷害,若故意傷害,便是犯戒。
 
積極面來說就是「作持」,意指當作要作,也就是「眾善奉行」,如果當作而不作,如同見眾生苦迫,當盡力濟助,若不濟助,這也是戒。
 
由此可知,戒律不只是消極的「有所不為」,更是要積極的「有所當為」。凡是一切利他行為的實踐,都是持戒精神的流露。所以,一個人如果能時時刻刻過著戒律的生活,當下即是一切善法的體現啊!
 
即以五戒為例:
一、不殺生戒,是慈悲心的長養,我們不僅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不隨便侵奪其他生命生存的權利,乃至對於生存在世間的每一個活活潑潑的生命,懷著一份體恤、愛護、尊重的心情去對待,這都是「不殺生」戒的實踐。
 
最近社會有很多自覺運動:
(一)在公共場所吸煙時,就到指定地點盡情享受,以維護吸二手煙人的身體健康。
(二)在十字路口停車時,注意自己是否已停在斑馬線上,妨礙行人穿越,擾亂交通秩序,而造成危險。
(三)丟棄垃圾時,提醒自己別忘了這一片清淨的生存空間是前人留下的,而豈能輕易地在我手中弄髒了?
 
二、不偷盜戒,是指不以暴力或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屬於別人的財物,乃至不以不法方式謀利佔人便宜等都是。
 
生命的生存,有賴資生的物質,奪取供養他人身體的資財,就等於間接剝奪侵犯了他的生命。再從微細的角度來看,凡是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應盡的義務,也是「偷盜」的行為。所以當我們寄包裏時,不可夾帶信件;申報應納稅額時,須據實申報(若有不明白,最好提出申辯)......乃至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時,也要不遲到、不早退,做任何事情都能發揮生命的熱力,全力以赴,不偷工、不減料,老老實實地盡完自己當盡的責任,這才是實踐了「不偷盜」戒的真實義。
 
三、不邪淫戒,這是就社會的基礎在家庭而家庭的結合在男女間正常關係而制的。和諧的家庭生活建築在夫婦濃厚的感情和相互尊重上,假使任何一方有脫軌的行為,夫妻彼此的信任,融洽自然減弱甚至消失,敢而代之的可能是不斷吵鬧與爭執,甚至可能鑄成人間的慘劇,因為它已經不只是二個人結婚、離婚的個人問題,而是由怨偶導致了社會問題。此外如寫色情小說、拍攝黃色電影等發人邪念、邪行的事,也都在不邪淫的戒止範齒圍。
 
四、「不妄語」,意指誠信篤實的語言。「不誠無物」,對個人言,「信實的言語」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成就的重要珍寶,而對傳播發達、廣告到處充斥的今日社會來說,人們往往只務美麗的包裝外觀,用動人誇張的語詞,來誘發消費者的購買慾,却忘了產品的品質內容、售後服務、知己知彼才是更重要的保證。不妄語還有不說粗魯邪惡語、挑撥離間語、心口相眥語。因此,不妄語戒正是對治社會靡誇風氣的良藥,也是提昇人文素質,確保社會繁榮、進步的根本因素。
 
五、「不飲酒」意謂的不讓含酒精、毒品等麻醉品腐蝕我們清明的智慧。一個人如果沈迷在這些物品中,不但戕害了侷 人身澀的健康,嚴重的更會做出種種非禮、非法的行為,這個我們在古今中外的歷史記載中屢見不鮮。結果不僅是損了他人,造成社會混亂,同時,也終將使自己身敗名裂、家破國亡!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在我們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清楚它可能招來的禍患,每一個行為都有它的後果與影響力的,佛教的業力說、業報說,並不是單純的某一行為,某一心念招感什麼果報而已,它還牽涉著什麼因、什麼緣,才導致什麼結果,一個人的行為不是個人性而已,它還是社會共同體的一份子,因此其影響力是社會的行為,這是佛陀制定一切戒律的睿智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