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通往幸福最近的道路
失落的桃花源



 

常常我們可以聽到這樣的概嘆:「世界變了!...」
 
「這麼顛倒混亂的社會,要怎麼再活下去?...」
 
其實,變的何止現在?混亂豈獨於今為然?而顛倒失落的又那裡只一是這一代?殺、盜、淫、妄的禍患,從有人類社會以來, 一直存在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嘆也是古已有之,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三行傳序中說的: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試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禒仰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對於人類社會上這麼多層出不窮的問題,歷代許多賢能人士,或從政治、或從經濟來進行拯治,甚或從教育著手重整......,此外,也有許多文人、學士,根據他們的憧憬,為世人勺勒一幅幅的社會遠景,所以才有孔子禮運大同篇「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的大同理想,柏拉圖哲人模式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遊記」,乃至赫胥黎氏用反諷的筆法,刻劃現代科技壓力下的「美麗新世界」的夢想。
 
儘管有這麼多的有心人,在混亂的世界裡,為我們建構了清明的樂土,人們也不斷地朝「理想」在努力著,而放眼現實,我們生活的世界却是每況愈下,令人堪憂,尤其現下的世界,科技的發達縮短了國間的距離,也加快時間脚步,整個地球村的人們與生物理應更臻幸福快樂和諧才是,奈何人們價值的差殊、迷惘、人際關係的不安矛盾,在在呈顥的除個人苦外是社會的共苦、人間的苦迫。
 
釋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經明白指出對於慾望失去控制的結果:「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母、兄弟、親屬展轉共諍,更相說惡,況復他人。」又說:「以欲為本,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由共諍故,以種種器杖轉向加害,或以手扙、石擲、或以杖打、刀砍。」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這些手杖、石、刀等何足比況現代殺人害人爭鬥的核子、原子武器,工商的剝削、欺盜、仿冒手法?
 
這樣說來,國土的安樂與否,原是取決於人心的清淨與否,所謂「心淨國土淨」如果社會上的多數人,只知道放逸縱樂貪、瞋、痴,滿足私慾,殺、盜、淫、妄無所不為。那麼,急功好利,短視的結果,必然是給自己,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禍患、苦難。像前幾年工業用酒精,居然可仿冒製造洋酒,餿水油也可變成食用油,農藥的不知限度的使用等,這樣的惡性循環,遠在子孫近在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此,我們實在可以說;促使這個世界混亂的罪魁禍首,原來就是人類自己。
 
甫於一年前才皈依佛門的青年作家林清玄,未皈依前是一位豪飲的人,常在一夜問喝下幾瓶白蘭地,學佛後,對現代人的放逸生活,語重心長地說:「放逸的生活是加速的然燒,加速了衰竭和死亡的時間。因此,選擇過一個不放逸的生活,在現代是多麼重要,因為現代人比古代人更煩悶、更複雜、更苦痛,一旦不知節制,正如同焦熱之油,烈火一點,瞬間便能燃盡。」
 
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家史賓諾莎也曾說:「我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人米戀於某種東西,雖然這些東西並不存在,但是他們却盲目地信以為有,倘若這種人不是處於睡眠狀態的話,我們會說他是神智不清或是患了精神病。同樣的,那些慾火中燒,一天到晚想著豔遇或嫖妓的人,也常引得我們訕笑,而那些貪婪的人,整天想著賺錢營利,那些野心的人,竟日想著權劫名顯,這些人危害不淺,理應得到申斥,但是一般人,並不覺得怹們是精神病患。事實上,貪婪、野心、嗜慾等也是一種精神病,雖然他們在表面上看不出什麼明顯的症狀。」
 
是以佛經中,佛陀對於弟子們欲槳的貪求,不僅用種種方便去開示,要明因識果,每一行為後面都有影響力,更積極地制定「戒律」來防患未然,大智度論裡有一段文:「若持戒著,雖有微瞋,不生殺心;雖有淫念,淫事不成,是為持戒能令諸結贏...復次,人心未息,常求逸樂,行者持戒,棄捨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禪定。」 
 
對一個現代人來說,一種自制、自律、不放逸的「持戒」生活及行為規範是多麼重要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