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佛陀的宗教態度



探討佛陀的宗教態度,其實是探討佛陀對生命之存在的態度與觀點,因此要了解佛陀的宗教態度,首先須對佛陀有所了解。讀過佛傳的同學一定知道:佛陀是因為看透世間苦迫的事實而出家。事實上,世間生、老、病、死的生命現象每天都在上演著,然而佛陀出遊四城門,乍然見到生、死的情境,卻深刻地體會到這是全人類共有的苦厄,而亟欲尋求解決之道。此外,佛陀在農村看村民耕作,見到鷺鷥爭食蚯蚓互不相讓的場面,也都深深地觸動他富有關愛和憐憫的心靈。
  
動物相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更小的魚……這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鏈」。「食物鏈」的背後,即說明著生物為生存所作的奮鬥──為求生存,便有爭競、相奪,生物學家美其名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佛陀從弱肉強食則悟知生命苦迫的根源。在中阿含苦陰經中,佛陀曾告訴我們:以欲為本,夫與婦爭、父與子爭、母與女爭;家與家爭;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婆羅門與婆羅門爭、國與國爭……以相爭故,用種種器杖彼此相害。佛陀的宗教態度即是要我們從如實觀察世間諸相開始。
  
如實觀察──由無常看人世間的苦
  
佛陀常說:世間是苦的。大部分的人並不喜歡聽這種話。他們往往拿世間種種喜樂愉悅的事實來反駁,諸如美滿的家庭生活、新奇刺激的旅遊、個人事業的成就等等。其實佛陀並不否定這些,他所謂的苦不一定是感覺上的痛苦或苦難,那還是很粗淺的。
  
就以最近幾天來說,我回高雄紫竹林精舍,有位頗熟稔的居士來看我,一見面我便為她的憔悴感到驚訝,問其原因,她意抽搐難抒,哽咽悲啼起來……她說她有一位二十幾歲的女兒,因誤殺親夫被判刑入獄。……「為什麼會發生這麼悲慘的事呢?」原來她女兒學校畢業以後即與男友結婚,對方是一個獨子,婚後一年生了一個女兒,但婆婆只疼愛小姑的兒子,根本無視於這位媳婦和孫女的存在。處在被隔離、排斥的苦悶、不滿中,若得不到先生的支持,就與先生發生吵架。在一次小小的爭執中,她手中的水果刀竟失手誤殺了先生,終於被判刑八年。其實,她並非不愛家、不愛先生、女兒、不愛惜生命,只是一念無明,忍不下這口氣,一切的後果就都已成為事實。
  
現在最痛苦的是這位母親,她永遠要背負著女兒的擔子。她告訴我,她女兒因自覺殺業重,便發願不再吃肉,但監獄內不提供素食,於是她就買罐頭,偶而也送些水果到監獄去。雖然負擔較重,仍然一心期盼女兒能早日出獄,再勇敢地重新面對外面的世界。
  
這真是人間的一大悲劇!我擔心那正年幼的小女孩在父親被殺、母親坐牢的現實裡,如何建立起健全的心理、過常人的生活?
  
人生世間的苦迫是如此真實,不論在精神狀態上、外在的環境、人與人互動的關係裡,許多事常是無法預料的。所以,佛陀曾說:世間唯一的真理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變化、變動,台灣近年流行的一句話是「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儘管世間仍存在著溫馨的親情、友情、愛情……,但因為它會變,人便在其中得意、失意、隨情流轉。人的感情如此,大自然的變化更是瞬息萬變,昨天是大晴天,今天卻是布希颱風過境;其他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個人等也都有其變數,永遠處在變換當中。因此,人雖然可以不斷改善,力求進步,但改善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未知的問題;社會福利即使做得再好,醫學已有換心的高超技術,物質文明也日新月異,但人類生命的苦迫性依然如影隨形地存在著,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只因為要面對「無常」。
  
信仰佛陀的真理,就是先接受這個現實,建立起如實的人生觀──「無常觀」;在似乎是「常態」的領域中,給自己留下一個「變」的可能性空間,並進一步以智慧觀照,搜集抉擇可能的變數,如此如實地觀察,並做適當的調整、回應,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義,這即是佛陀對生命的基本態度之一。
 
以人為出發點,否定神權
(一)以人為出發點
 
到野外郊遊時,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你看那鳥兒飛來飛去,自由自在,有多好!」「那魚兒正在水裡無憂無慮地遊來遊去……」大家是否曾經嚮往小鳥的無所拘束,魚兒的優遊自在?還有些動物因主人的寵愛而備受照顧,你是否也嚮往自己是某個眷屬的寵物之一?
  
我曾與一位居士談話,在談話中,他告訴我一籮筐有關他家小狗「哈囉」的故事,卻不曾聽他提起有關她母親的任何事,讓人感覺「哈囉」是那麼地可愛,長在她家的狗是那麼的幸福。的確,有些人覺得生活太苦悶,而動過下輩子投生作鳥、作狗的念頭,或者有人希望像寵物般受人受憐、照顧。其實,動物的生活不過是基本生理需求的維持罷了:尋找食物、建造安全的庇護場所、交配衍生下一代,要不就是睡覺、打架、拉屎……。
  
佛陀說六道輪迴,畜生即是其中一道,其他還有人、餓鬼、地獄、阿修羅及天道。阿修羅指的是嗔心重、好勇鬥狠的一類眾生,偏布於其他五道之中。我們所看到的只有人與畜生兩道,而一般宗教信仰,最常提的是天、地獄和鬼道。六道中,畜生要修行已很難;地獄和餓鬼的生活尤其痛苦,更不可能修行;天道的眾生雖是具有福報,卻容易耽於逸樂而忘記修行。因此,在六道中,佛陀最重視的是人道。
  
從歷史的事實來看,佛陀說法的對象是人類,以佛陀所說的實踐之道──三學八正道來說,正是提供改善世間、改善人的思想、生活的方法。在阿含經中,佛陀曾說:「諸佛世尊皆出世間,終不在天上成佛。」因為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尚且會使人忘失本具的覺醒以及成道的願求,何況天上比人間不知好上幾十倍呢!因此「人身寶」是修道的基礎。「一切的解脫都從人的自覺開始」下說明了佛陀的宗教態度是以人為出發點的。
 
(二)否定神權、重視因果
 
在佛陀的教法中,最根本的教義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謂佛性就是人性中特有的靈明的覺性,凡生而為人,都有一股向上昇揚的生命力、意志力和覺察力。因此,佛陀不說他是上帝或神祇的化身,他只說他是由人努力而成佛的,展現人性極致的光輝是佛陀最偉大的示現。由於佛陀的示範,使我們肯定:人只要不斷覺醒、提昇,修正思想、行為並擴充對世間的關愛,就可以達到人格圓滿、解脫自在的境地。儘管世間有苦、有樂,苦樂正是觸發覺醒的因緣,這自覺的力量不是外來的,也不是神賜予的,而是人內在本具的。
  
若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從神權、君權而至民權,越來越重視「人」的立場與精神。就以二人爭執為例,從前的人動不動就大打出手,以為自己的嗓門大、拳頭粗、勢力強,就可以壓迫對方屈服;現在則理性而平等地坐在桌前談判,以妥善兼顧彼此的權益為前提;但若神權主義者則動不動以神的震怒、大權在握懲罰世人,來威脅恐赫,完全視人性的尊嚴於不顧。現代君權政體已更趨瓦解,神權的宗教也讓人懷疑,所以如果人類文明愈進步,將愈重視佛陀的教示。(下期待續)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