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味:功德與提升心靈的關係
功德能淨化心念的法則

行善積德能獲得健康、財富、長壽、美貌和好人緣, 因此,積功德行善常被視作經濟投資,是求得回報來滿足行善者世俗欲望的宗教事務。 事實上,行善積德是修行的方法,也是「靈性增長和提昇心靈」過程必要的墊腳石。



功德要有淨化心念之流的效用,必須在一些心理法則相應和合的情況之下,才會產生。我們在此簡略地述說這些法則,但我們必須知道,只有當這些法則,同時在背後默默地發揮作用時,佛教整體的精神修煉才能真正奏效。
 
第一法則:單一時間不可能有多過一種的意識狀態出現,這法則似乎不大重要,但當它與其他的法則一起配合時,就有非常重要的效果。第二法則:不可能有兩種互相違悖的道德意識同時存在。第三法則:所有導致心識產生的因素—如感受、思想、意向行念,及一切入於「心生法相」之內的—都必須要與心識本身有著同樣的道德素質。
 
會導致業力產生的心識活動,應該是全善或全惡的;(依第二法則),它絕對不可能同時又善又惡。換言之,心識是善的時候,就不可能是惡。「善」和對精神方面有利益的心識狀況,必然會防止邪惡及有害的心態出現,這當中包括(依第三法則)所有與心識有關的惡因素在內。因此,當我們作功德時,在背後推動著這些善行的心識意向,自然會排除惡的心識意向,及與其相應的煩惱。只有在這一刻,心識才真正是清淨無染的。所以,每次我們作功德行善時,都是防止惑染煩惱生起的一個好機會。
 
就像這樣,每次作功德都必然會導致一刻的清淨;而多作功德,自然就會帶來不少得到清淨的機會了。但要達到更為持久的效果,就必須多加入一個原則,那就是第四法則。
 
第四法則認為:「重複動作」會提供力量。如同本來鬆弛無力的肌肉,能夠在持續運動之後,變得結實有力。一個人的心理質素也應該如此,會在反覆的鍛鍊之下,如同一群酣睡的士兵被喚醒,在心靈道上重新變成勇猛精進的戰士。
 
精神生活的實質,就是自我轉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反覆重作」。這是自我轉化的基礎訓練。靠著重複修習的動力,那些良善質素的幼弱嫩苖—如信念、活力、專念、定力和智慧等—才會綻放為至善的質素(indriya),幫助我們在大道上得到證悟;或會成為不屈不撓的力量(bala),以對抗和戰勝煩惱。不斷抵抗邪惡和重複實踐修善,就是妖魔也都會變成天神,罪犯也可以成為聖者。
 

將意念朝向功德的修行

 
若說「重複修善」是自我轉化提昇的鑰匙,「意向」應該就可以說是不斷修持功德善行的主要工具。從心識之流生起的意向願力,就像一股有示向性的力量,不停以它本身的道德基調,影響著念念心識的去向。每一個意念流過,都會在不斷前進的心識之流中留下影響力,然後,繼續驅使心識之流往意念要去的方向邁進。善的意念會指揮心識之流往善,如清淨、智慧和究竟解脫;不善的意念則會驅使心識之流往惡,如惑染、無明和不能擺脫的束縛。
 
在某個方面和某種程度上,每個意念都會改變我們的思想心態。雖然每個意念的影響,可能是非常輕微的。但是,一個人的性格,是隨時隨地都在反映著自己心識之流所累積的意向動念,以及這些動念所引起的即時反應。
 
由於我們的思想和心理都是被意志所帶動,而朝著它的方向走,因此,意向得靠「反覆重作」的鍛鍊來增強力量。要透過改革意向,重整思想和心態,首先得領著它往善的途徑,如此這樣地重新定位意向,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修習功德善行」。
 
當意願的屬向是修行功德時,它自然就會阻礙惑染的流入,同時增強潛藏的相續之流中善的素質。在這些善的素質的薰陶之下,無染的清淨便會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再次地,經常在一個人的性格中發揮作用。有心實踐布施善行的意向會令慈悲生起;專意去持戒的願心,會導致不害、忠實、節制、真誠和清醒;願意傾注於心的修煉,則會產生平和與洞見。虔信、敬仰、謙卑、同情、勇猛和平等心,都會陸續增長。心想意識會比之前更為安穩、平和、靈活、有精力和效率。而當心識受到這些因素的淨化時,就可以通過定與慧的更高層次,往前邁向涅槃的體證,而達成精神靈性上的增長和提昇。
 
◎文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