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38 期
1994.06.20
黃寶賢
菩提道上憶初為人師
當我寂然凝慮,思接千載,佛陀、至聖孔子「有教無類」偉大精神所樹立的典範,常映現心中,二十多年來的教育工作,我始終以一種嚴肅、至誠的心效法著,這使我振奮,不敢在功利思想彌漫日盛的今天消沉;也使我警醒,不致讓自己在師道日漸式微的校園中迷惑。
追述過往,印象最深的是最初任教國中的那兩年。我初登講臺並任導師,內心的新鮮感與興奮無法言喻,臨深履薄、戰戰兢兢的心情更充塞心田。憑著年輕人的一股熱情與衝勁,我投入全部時間,全心全意去認識、瞭解我的學生──教室裡我傾囊相授;操場上我領著他們奔跑、跳躍;假日裡我帶他們走向郊野,領受大自然的洗禮;週記上和他們談心,解答他們許多奇奇怪怪的小問題.... 。
記得有一位名叫李大魚的學生,週記裡告訴我他父親名叫李清池,「清池裡養大魚」──這是父親對他的期望,也說明了一般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當然,教育的功能不一定使人人都成「龍」,但其指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用的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家庭訪問乃是我的重點,藉此瞭解學生在家的讀書環境,並讓家長明白學生在校學習的情形,這樣的溝通,無形中拉近學校和家庭的距離,對教育的助益是值得肯定的。
兩年國中導師生涯,儲亦風、胡松嶺兩位老前輩提供我許多寶貴的經驗,讓我永生難忘。這份神聖的工作,令我感到很充實,同時感受到一種被學生們真誠純摯心靈所敬重與信任的欣慰。
有一位陳鴻模同學,個子瘦小、沉默寡言,不幸身遭家變,瀕臨輟學,班上同學得知,即發動樂捐,雖然為數不多,同學們那份互助友愛的情操,實在難能可貴。這令我體會到:人性中美善的本質,往往不是老師只站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所能引發出的,必須從老師的身教傳遞、師生情感交流中,始能獲致。
然而熱誠有餘,經驗不足,或許自己年輕氣盛,竟也發生誤解學生,甚至傷害他們的嚴重錯誤,同時也為自己帶了無限的遺憾與苦惱。那是一位叫李宗貴的同學,平日熱心服務,很得人緣。有一天,他和幾位三年級的同學發生衝突鬥毆,將人打傷,自己也負了傷。
當對方家長到校理論,我問起當時經過,他竟然一句話也不吭,我氣起來便認定他的不是而痛責他一番,又當著全班同學面前連賞了他兩個耳光!只見他緊抿著嘴角,兩行清淚滴劃過留有五道紅痕的面頰,一時,我被他的倔強激怒,更狠狠地責罵他。
事後我才知道他是不忍心看一個弱小的同學受人欺負,為了打抱不平,以致冒然行事,基於訓導教育的立場,這種毆架的事絕不允許存在,然他小小心靈那份行俠仗義的天真想法,卻也令人有份心痛的折服。而從此教室裡他的位置空著了,雖然透過電話、家庭訪問取得家長諒解,但得到另一個回答是:孩子不想讀書,學手藝去了。
這件事直到今天我仍耿耿於懷,算一算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他現在該有三十七、八歲了,如果他現在為失學傷悲時,不知他會不會記恨這位衝動又太武斷的老師呢?不論他會或不會,我卻一直感到無限歉疚。
離開他們那天,我從一百多隻眸子讀到了無限依戀的情懷,當那份寫滿他們名字,並題上「師恩難忘」的禮物送到我手中時,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感動,這四個字不僅表達了他們幼小心靈已深植感恩的情感,同時給予我更深沉的砥礪與責任感的激發。此後我把它視為我今生今世必須肩負的「軛」。
二十多年了,這份任重道遠的工作我深深熱愛著,在教育的園地裡,我要虔默地秉持「天人師」──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努力耕耘。
追述過往,印象最深的是最初任教國中的那兩年。我初登講臺並任導師,內心的新鮮感與興奮無法言喻,臨深履薄、戰戰兢兢的心情更充塞心田。憑著年輕人的一股熱情與衝勁,我投入全部時間,全心全意去認識、瞭解我的學生──教室裡我傾囊相授;操場上我領著他們奔跑、跳躍;假日裡我帶他們走向郊野,領受大自然的洗禮;週記上和他們談心,解答他們許多奇奇怪怪的小問題.... 。
記得有一位名叫李大魚的學生,週記裡告訴我他父親名叫李清池,「清池裡養大魚」──這是父親對他的期望,也說明了一般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當然,教育的功能不一定使人人都成「龍」,但其指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用的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家庭訪問乃是我的重點,藉此瞭解學生在家的讀書環境,並讓家長明白學生在校學習的情形,這樣的溝通,無形中拉近學校和家庭的距離,對教育的助益是值得肯定的。
兩年國中導師生涯,儲亦風、胡松嶺兩位老前輩提供我許多寶貴的經驗,讓我永生難忘。這份神聖的工作,令我感到很充實,同時感受到一種被學生們真誠純摯心靈所敬重與信任的欣慰。
有一位陳鴻模同學,個子瘦小、沉默寡言,不幸身遭家變,瀕臨輟學,班上同學得知,即發動樂捐,雖然為數不多,同學們那份互助友愛的情操,實在難能可貴。這令我體會到:人性中美善的本質,往往不是老師只站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所能引發出的,必須從老師的身教傳遞、師生情感交流中,始能獲致。
然而熱誠有餘,經驗不足,或許自己年輕氣盛,竟也發生誤解學生,甚至傷害他們的嚴重錯誤,同時也為自己帶了無限的遺憾與苦惱。那是一位叫李宗貴的同學,平日熱心服務,很得人緣。有一天,他和幾位三年級的同學發生衝突鬥毆,將人打傷,自己也負了傷。
當對方家長到校理論,我問起當時經過,他竟然一句話也不吭,我氣起來便認定他的不是而痛責他一番,又當著全班同學面前連賞了他兩個耳光!只見他緊抿著嘴角,兩行清淚滴劃過留有五道紅痕的面頰,一時,我被他的倔強激怒,更狠狠地責罵他。
事後我才知道他是不忍心看一個弱小的同學受人欺負,為了打抱不平,以致冒然行事,基於訓導教育的立場,這種毆架的事絕不允許存在,然他小小心靈那份行俠仗義的天真想法,卻也令人有份心痛的折服。而從此教室裡他的位置空著了,雖然透過電話、家庭訪問取得家長諒解,但得到另一個回答是:孩子不想讀書,學手藝去了。
這件事直到今天我仍耿耿於懷,算一算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他現在該有三十七、八歲了,如果他現在為失學傷悲時,不知他會不會記恨這位衝動又太武斷的老師呢?不論他會或不會,我卻一直感到無限歉疚。
離開他們那天,我從一百多隻眸子讀到了無限依戀的情懷,當那份寫滿他們名字,並題上「師恩難忘」的禮物送到我手中時,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感動,這四個字不僅表達了他們幼小心靈已深植感恩的情感,同時給予我更深沉的砥礪與責任感的激發。此後我把它視為我今生今世必須肩負的「軛」。
二十多年了,這份任重道遠的工作我深深熱愛著,在教育的園地裡,我要虔默地秉持「天人師」──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努力耕耘。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