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回向偈:莊嚴佛淨土



 

偈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注釋
【1】淨土:指聖人所居住的國土,這種國土以清淨菩提修成,沒有垢染,所以稱為淨土。

【2】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

【3】三塗: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4】報身:依娑婆世界來說,報身即業報身,因過去所造業因不同,現今感得的業報身有六道及貧、富、愚、智等不同。
就佛陀而言,報身為佛三身之一。此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5】極樂國:即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的國土。
 
語譯

祈願以修持佛法的功德,使佛國淨土更加莊嚴美好;願將修法的功德回報父母、大眾、國家、三寶的恩德;願將修法的功德濟助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

祈願親見或聽聞法會的大眾,都能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廣大菩提心,等到這一期業報身完盡,和所有法界眾生一起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解析

回向是佛門重要的修持法門之一。印順導師說:「回向功德,是將所有功德,轉向於某一目的。」回向有三種:第一種是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第二種是回向法界;第三種是以此功德做為成佛的資糧。「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是包含在世或已逝者。《中阿含經.卷第十七》記載,佛陀為比丘們講說拘娑羅國王的故事。這位國王名長壽,為了平息紛爭,讓出王位給加赦國王,自己和妻小住在街巷間,但加赦國王卻捕捉拘長壽國王,加以羞辱。長壽國王的孩子名長生童子,他跟在父親身旁準備拔刀相助,拘娑羅王反而勸長生童子要「忍」,交待他「莫起怨結,但當行慈」。長生童子明白父親的心意,就到城裡,請當地富貴豪族一起布施修福,回向給父親,願拘娑羅國王長壽,令安穩、得解脫。

加赦王聽到這事非常震怒,下令殺了長壽國王。但加赦王也因煩惱長生童子將為父報仇,睡得並不安穩。等他從長生童子口中聽到長壽國王的遺言是:「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結,但當行慈!」被長壽國王的慈心感動,將王位交給長生童子,離開拘娑羅國。

長生童子邀集富貴豪族一起布施修福,回向給父親的事情,說明當時已認為可將功德回向給所關心的人,可讓對方得到利益。

回向不只於生者,已逝者投生惡道,也能藉由功德回向,讓他們離苦得樂。《撰集百緣經》記載:波斯匿王的一位後宮婇女,名叫善愛,生性慳貪,不肯布施。在善愛年老體衰時,大目連為了度化她,特地使用神通從地踴出,向他乞食。善愛只肯拿出發臭的殘果及洗器水給大目連。大目連接過來,立刻躍入虛空,作出十八種變化,老善愛見了,心懷信敬,誠心懺悔,當夜過世,投生曠野樹下。

因懺悔功德,得見波斯匿王,向王請求:「唯願大王慈哀憐憫,為我設供,請佛及僧,使我脫此弊惡之身。」

波斯匿王問:「為汝設福,可得知不?」

他回答:「設福必得,王自當見。」

波斯匿王接受請求,設置供品,禮請佛陀及高僧為善愛祝願回向。但國王心中還有疑慮,派兵眾觀察設供回向是否能讓對方得到利益。得知在法會進行後,「彼樹下人,百味飲食,自然在前。」波斯匿王因而對佛法信心堅定,禮請佛陀說法,得須陀洹果。 
 
波斯匿王設供回向,讓對方與己身都獲得法益。

回向菩提是佛門的重要功課。《增壹阿含經》記載:一位長老比丘,每日乞求燭火、麻油來供養寶藏如來。讓如來座前燈火光明不斷,並且每日回向:「持此功德福業,施與無上正真之道。」以此功德,蒙佛授記,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釋迦牟尼佛以此事勉勵弟子們回向的重要:「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記!」

《大智度論》也稱許回向福德最妙:「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慧命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若聲聞、辟支佛福德,若一切眾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

善導大師(613-681)《觀無量壽佛經疏》卷首有〈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的偈頌,偈末四句是:「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與〈回向偈〉:「願以此功德……同生極樂國」,所傳達的心意相同。

印光法師(1861—1940)《文鈔三編.卷二.復愚僧居士書》:「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願以此功德……同生極樂國」,這首〈回向偈〉,既發誓願又回向法界,為大眾播下成佛的資糧,功德不可稱記。王日休(?-1173)所著〈龍舒淨土文〉中已收此偈頌,並說明是「先覺所撰」。所以推知,此偈應是十二世紀前的大德所作。

所有的功德,無論是有形無形、為己為人,若能回向、不執著,與大眾分享,便是讓有限的功德變得無限了。正如《佛說甚深大回向經》所述:「有三種回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當來空、現在空。無有回向者,亦無回向法,亦無回向處。」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