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就是遠離痛苦



 

一提到佛教,一般人的印象裡,佛教是專說「苦」的宗教,學佛的人往往開口閉口都是「苦」,彷彿不苦,就不是佛教了。這也難怪,誰叫佛陀宣說「四聖諦」,一開始就談「苦諦」呢?聽聞佛法後的我們,對照人生的處境,那「苦」的滋味—憤怒、挫折、哀傷、絕望、嫉妒、恐懼……,的確是點滴在心頭。
 
就這樣,我們致力於從佛法中認識苦,在生活裡印證苦,卻往往忘了佛陀說苦,是要讓我們離苦;而我們之所以須體解苦,是為獲得真正的快樂。若未減少內心的煩惱與痛苦,快樂,將如閃爍天際的星辰,始終遙不可及。
 
有句話說得好:「開心即佛」,貪、瞋、癡永盡的佛陀,才是最開心的人!只是對尚在此岸的凡夫而言,人生還真是煩惱重重,總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儘管欣羨彼岸的清涼自在,日復一日蹉跎過,依舊身陷苦海。
 
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的一行禪師,告訴我們要轉化內心的貪、瞋、癡,並能利益自己與他人,可從慈悲諦聽、正念專注、深入觀照下手。因為慈悲是痛苦的解藥,如果我們傾聽時,能不斷保持慈悲心,憤怒與不耐就無法從心中生起;若能如觀音菩薩般深入地諦聽,口出愛語,就能幫助別人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面對憤怒等負面心行,我們常常不是逃避、歧視或壓抑它,就是欲將之打敗,其實,修行並非將自己變成一個以「善」擊「惡」的戰場,而要以正念溫柔地擁抱、轉化它。從念念分明地呼吸開始,覺察並接納負面心行的存在,情緒只是情緒,它駐足一會兒即離去……。如此,當情緒的風暴來臨時,將能平靜穿越,安然度過。
 
此外,發洩並不是處理負面心行最好的方式,當認知並擁抱憤怒時,還要深入地觀照它的本質,你會發現,憤怒並不是別人所造成,而是自己內心憤怒的種子使然,此刻便可停止憤怒的惡性循環,甚至看到別人也同樣受苦,而願意伸出善意的手。同時更要洞察「無我」的真理,「世間沒有分離的個體」、「沒有獨立的自我」,你的快樂與痛苦,就是你所愛的人的快樂與痛苦;這就如正面與負面的心行非二元對立,身與心相互依存一般,皆是一體的。當體悟到這點,慈悲與諒解便能取代懲罰與責備。
 
快樂何處尋?或許「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並不容易;但勉勵自己從慈悲、正念、觀照開始,遠離痛苦,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有位本篤會的修士說,一行禪師給我們的挑戰是:「活起來,真正活起來!」的確,在閱讀禪師如詩歌般動人的文字之際,不由得感受到一股穿透生命的實踐力量,讓自己依法而行,真正「活」起來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