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法音
佛陀與佛法:因緣論



 

諸 佛出現於世,就是因為生、老、死的神秘問題。在生命的範疇中,每個領域都存在這些現實問題。而佛陀開悟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穿透它們的根本源由。在佛陀所講 授的佛法中,最深奧的部分即是敘述生命如何輪轉,生與死如何持續輪迴不已的道理。而透視生命鎖鏈的所有連結處,在所謂的「因緣法」中有清楚的說明。
 
十二因緣
 
在「因緣法」中有十二個連結(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前面兩者與前世種下的「因」有關,形成這一世出生的果報條件。
 
無明緣行
 
這些連結當中的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的意思是:不知真理,不懂佛法,不明四聖諦,即我們沒有清楚地認知事物,認知痛苦的真相、痛苦的原因以及脫離痛苦的途徑。
 
「無明」的力量決定了鎖鏈的下一個連結:由良善或不良善的心念所驅動的身、語、意行為。意志行為受制於「無明」─因為我們不瞭解真理,因此牽扯在各種不同的「行」當中。這些「行」的業力,決定了鎖鏈的第三個連結。
 
行緣識  識緣名色
 
第 三個連結是輪迴下一世的「識」,也就是,今世生命第一剎那的「識」。因為「無明」決定了前一世業行的能量,「識」在受孕那一刻生起了。意志或意向就像種 子,再世的「識」就像這些種子發出來的芽─一個因果緣起的關係。由於「無明」而有各種的「行」,而有各種業力的形成。由於業力的形成引起「識」的生起,而 有今世生命的開端。
 
又由於今世「識」的第一剎那,就產生整體「名色」現象,也就是所有的物質元素,和所有的心靈因素。由於「名色」現象的生起,感覺根器就跟著發展出來了。這是在胚胎發展的時候,出生之前。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識」 在受孕那一刻決定了「名色」現象的生起。因此而生起六個感根,五個肉體感根和心意,稱為「六入」。它們又依序決定了「觸」的生起,觸是介於根與它的相對目 標之間: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覺,心意與思想或意念。「觸」,牽涉到某一目標透過適當的感根窗口,以及看、聽、嗅、嘗、觸、或思想等的 組合。受到六入的因緣條件,「觸」進入了生命體。
 
觸緣受
 
因 為眼和色、耳和聲、以及其他感根與它們目標之間的「觸」,就生起了「受」。「受」意指在每一個接觸剎那,每個心念所牽涉的苦、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不論 透過肉體五根或心意的「觸」,感受總是會出現的,所以稱為共通的心靈因素。受到「觸」的因緣條件,就生起了「受」,也就是苦、樂、或中性的感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因 於「受」就生起了「愛」。「愛」意指愛欲、渴求某些東西。我們愛欲的是什麼?我們追求好看的、好聽的、好香的、好味的,以及令人快樂的摸觸與思想;我們也 期望去除那些令人不快的東西。欲望的生起,是來自人們的感受。我們開始追求或希望避免世界上這六種不同的感覺。——「受」緣「愛」,「愛」緣「取」。——由於 我們對六種感覺的目標,包括心意,有所欲求,我們就會捕捉,我們就會執取,我們就會黏著。「取」被「愛」的因緣條件所決定。
 
取緣有 有緣生
 
由於執取,我們再次陷入業障的形成,重覆過去生的種種意識,產生今世輪迴的「識」。「受」緣「愛」,「愛」緣「取」,而「取」的因緣條件決定了「有」的連續行為,產生的能量就成為下一世輪迴意識的種子。由於從執取而來的這些業行,再次有「生」的出現。
 
生緣老病死
 
因為有出生,就有病苦,就有悲哀。有衰老,就有疼痛,就有傷心痛楚,就有死亡。生命的轉輪就這樣不停的迴轉,形成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因果鎖鏈。
 
流轉的還滅
 
佛 陀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問題,就是要去找出脫離這個因緣循環的道路。據說在佛陀開悟的那一夜,他循著因緣法則的連結追溯回去,想找出解脫之處。為 什麼有老、病、死?因為有「生」。為什麼會有「生」?因為有「有」的種種行為,所有從貪、瞋、癡所引發的意志行動。為什麼我們會牽扯在這些行為當中?因為 「執取」。為什麼會有這些執取?因為心中有欲求。為什麼有愛欲?因為有感受,因為有苦受或樂受的生起。為什麼會有「受」?因為有「觸」。為什麼會有 「觸」?因為有「六入」以及整個身心「名色」現象。
 
在一個身心過程當中,我們什麼辦法都沒有,那是受過去「無明」所左右,而且已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無法避免「觸」。而所有感官,即使不想要,也無法關閉它們。如果有「觸」,就無從阻止「受」的產生。因為有「觸」,「受」就會在那兒。這是心靈的共同現象。
 
不過,就是在這一點,可以打破鎖鏈的連結。
 
瞭 解因緣法則,如何因一物而緣起另一物,我們就可以開始打破因緣鎖鏈。當樂受生起時,我們不攀緣執著。當苦受生起時,我們不詛咒怨恨。當中性感受生起時,我 們不再遺忘。佛陀說過:遺忘之道就是死亡之道。而智慧與知心念之道是不死之道。我們掙脫來打破這個鎖鏈,從因緣反應中解脫。這需要強而有力的心念,在每一 個時刻都不讓感受產生愛欲。
 
當 心中有「無明」,感受就會緣起愛欲。如果有歡樂的東西,我們就要擁有;厭惡的東西,我們就要去除。但如果心中以智慧和心念取代「無明」,我們經歷感受,卻 不受強制性或習慣性而執取或推除。如果感受是歡樂的,我們心念了了分明地經歷它們而不攀緣。如果感受是痛苦的,我們心念了了分明地經歷它們而不詛咒。感受 不再緣起愛欲,反倒是:知心念處、不執著、放下。當沒有了愛欲,就沒有執取;沒有執取就沒有「有」的意志行動。如果我們不產生那種能量,就沒有出生,沒有 疾病,沒有衰老,沒有死亡。我們就解脫了。——不再受「無明」與愛欲的驅使,痛苦的全部重量都止息了。
 
覺知心念的每一刻都像是敲擊在因緣鎖鏈上的鐵鎚,以智慧與心念的力量敲打生命的鎖鏈,將讓鎖鏈連結逐漸鬆散直到斷裂。我們現在做的事,就是貫通因緣法則的真理,將心靈從因緣中解放出來。
 
【編者按】
本文摘譯自簡.史密斯(Jean Smith)編輯的《心輪》(Radiant  Mind ──Essential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exts)。本書由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出版。文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