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微塵
為什麼我是佛弟子?(下)



 

[三、我們需要悲天憫人的佛弟子]
 
 
「佛心者,大慈悲是」、「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27) 世間的苦難、苦難的世間,在真切佛弟子的心中總有著無限的不忍與不捨!畢竟在這世界上,多的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人,在昏天暗地之 中受盡苦 難。悲心殷切的佛弟子是否聽到了他們的哀號?他們孤力無援地受著饑荒、寒凍、貧窮、疾病的交迫與摧殘。慈悲的佛子們絕不坐視他人的苦難,緣起大悲 之心自我期勉: 「要救他!要救他!無論如何一定要救他!」這悲心的充塞與深廣,化為沛然莫之能禦的勇氣,使菩薩大無畏地向火宅而去,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奉獻出去。
 
悲願深徹的佛弟子,沒有自己的安樂,只有眾生的苦難,為佛教、為眾生什麼都可以不要。這是菩薩精神的偉大,也是佛教情操可貴的地方。所以,除了宏大的誓願與進步的思想,我們也需要悲天憫人的佛弟子。悲天憫人是新佛弟子必備的特質,才能真正為苦難世間做出貢獻!
 
總之,新佛弟子形象應具備三種條件:第一、願力宏大;二、思想進步;三、悲天憫人。願力宏大是菩薩大雄無畏的展現(願);思想進步是菩薩般若智慧的展現(智);悲天憫人是菩薩慈心悲念的展現(悲)。 「菩提願、空性慧、慈悲心」是菩薩成佛修行必備的三心,也是新世紀佛弟子具備的三心。具備此三種特質的佛教信仰者,佛陀遺教必然得以光大復興,佛弟子也能頂天立地,昂首闊步人世間!
 
結語
 
本文從羅素對宗教信仰的評斷,來反省佛教信仰的問題。羅素對宗教的否定貶抑,代表許多知識分子(乃至平民百姓)內心的想法,如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不外是統治者愚民的工具,宗教代表落伍與退步、獨斷與教條,宗教修行人消極避世、不事生產、事業失敗、感情不順等。
 
本文並未一一檢視羅素對基督宗教的批判,只試著從其中的質疑,來談論佛教的信仰特質。由於基督宗教和佛教信仰的型態有很大的差異(如佛教並不著重在全知、全能、全善主宰者的信仰),所以羅素對上帝存在論證的批判並未威脅到佛教,至於認為宗教是基於情感因素,以及恐怖意識、阻撓社會進步等,本文都提出初步的討論。
 
總結前文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首先介紹羅素對宗教的基本態度。羅素不認同基督宗教論證上帝存在是有效的,反對基督宗教以神為預設來伸張正義,或者以神來保證道德實踐的福德一致。羅素認為宗教的教導流於陳舊迂腐,慣於以恐嚇的方式,因應無知人民情感上的需求,是障礙社會進步的阻力。相對地,羅素再三強調人類理智的能力,重視自由的思想與理性的判斷,認為唯有智慧才是人們幸福的保證。
 
第二、羅素認為「情感」是信仰宗教的關鍵因素,本文並不全然否定此一判斷,但認為即使是情感因素,也不見得全然不好。對比於佛教思想,佛教在情感之外亦很重視理智(「以理化情」),甚至強調理智與情感間的平衡(如 「悲智雙運」)。
 
第三、羅素認為基督宗教的信仰阻礙文明的進步,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評斷不適用於佛教。相反地,佛教以「智慧」為中心,更能提昇人的思想,並在人的生活品質層面,促進社會的進步。
 
第四、羅素認為基督宗教的信仰建立在「恐怖意識」,本文認為佛教本身雖有相近的問題,但這只是方便的權說,不代表佛教的究竟義;甚至牟宗三「苦業意識」的判斷也非全然正確。
 
第五、對於佛教的形上論述提出初步的反省,認為這些形上論述並非佛教主要關心的重點,佛教重視當下身心經驗的思維與觀照,著重煩惱的解除與智慧的開啟,所以,即使佛教的形上論述得不到有效的證明,也無損佛教的理論建構。
 
第六、闡述佛教以「智慧」為核心的信仰特質,而這樣的信仰特質強調理性的思考與智力的辨別,符合現代科學與人文的思維模式。本文亦認為「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智慧和人生的幸福息息相關,佛教即是透過智慧來掃除無明、減除煩惱,而過快樂的生活。
 
第七、對人生的幸福作出進一步的反省,認為科技文明不能作為幸福穩固的基礎。相對地,唯有面對人根源性的問題,深刻地知苦、識苦,最後才足以滅苦,得到真正的幸福。
 
第八、以印順法師「信願.慈悲.智慧」(《學佛三要》),作為人間佛教修行的核心,認為新時代的佛弟子必須具備此三種特質,如此才得以彰顯佛教修學的特色。
 
「隋唐時代第一流的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這是法鼓山僧伽大學今年(2003 年)招生海報上的標語。—信仰佛教、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對自己接受的信仰,能否有如此的的自信與肯定?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因應一般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批評質疑?佛弟子能否抬頭挺胸,昂揚而立?—從佛教的理論和實踐看來,不管是聲聞乘 「止觀」的修持,著重心靈的穩定與觀念的啟迪,或是菩薩乘「三心」的強化,提昇意志、情感、智慧三方面的能力,佛教都為鍛鍊「強者」作準備,使能脫俗骨、洗凡心,不復作世間愚夫愚婦。
 
進一步說,具足對三寶的正見與信心,佛弟子會認同真正的強者是佛陀,真正的強者在佛教,佛教是屬於「強者」的宗教,這樣的「強」不是「以強凌弱」的強,而是柔和的強、濟弱的強,是活活潑潑善巧的強。佛弟子跟隨真正的強者,是該成為一名強者,成為第一流的人物,否則豈不是虛耗佛教三藏十二部聖典的教導?總之,任何一個正信的佛弟子,確實理解並實踐佛教的思想是充滿自信與光彩的。佛弟子任重道遠,持其志而爭其氣,勿負如來遺教!
 
【註釋】
(27)《學佛三要》,頁 117。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