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93 期
2008.03.20
編輯組
今何故來:你不可不知的玄奘大師玄奘法師留下的文化遺產
《大唐西域記》
玄奘法師留學印度歸國後,除了進行佛典漢譯,為佛教三藏留存珍貴的文字紀錄外,期間,更應唐太宗的要求,將旅途中的見聞由弟子辯機筆錄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全書共十二卷,介紹了西域及印度共一百三十八個國家(其中一百一十八國為玄奘親歷)。除風俗、地理的介紹,更藉著不同佛教聖蹟或當地流傳的佛教故事,而對佛陀、佛法等有著間接的闡述。
由於這部書詳細記載了七世紀中期印度全境的政經、地理、文化等觀察,對一向不重視史實紀錄的印度而言,可以說是全世界欲重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參考憑據。
巴米揚大佛
2001年三月,位於阿富汗境內巴米揚峽谷的佛教古遺跡兩尊大佛,就在世人的眼前為激進分子蓄意破壞,化為一灘灰礫。這全世界所極力呵護的文化遺產,卻因人為破壞而消失於頃刻間,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如今只能從玄奘法師的文字裡,再次重溫那西元三至八世紀,曾經由數千名僧侶所緣聚而成的巴米揚佛教文明。
「梵衍那國東西二千餘里,南北三百餘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伽藍東有榆石釋迦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
大雁塔
唐永徽三年,玄奘駐長安慈恩寺譯經。由於擔心從印度帶回的佛教原典、舍利等的保存問題,在唐高宗的批准下於慈恩寺的西院造塔,建築形式為仿西域形式而建。可惜的是此塔在修建的三十年後即坍塌,由當時在位的武則天重修,而自此,這座位於慈恩寺西院的塔,始稱為「大雁塔」。
大雁塔名的靈感,應來自玄奘一段印象深刻的行旅經驗。玄奘西行時途經一座佛塔,當地傳述著動人的雁群投身供僧故事,而此塔即名大雁塔。
在唐神龍年間,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即進士及第後,一定會登上大雁塔題上自己的名字。也因此大雁塔保留許多珍貴的唐朝文人如白居易等的墨跡,「雁塔題名」已成為西安著名的文化景觀。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