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28 期
2017.09.20
釋悟因
禪修,從觀呼吸開始叢林禪堂中的禪修
三藏學院參話頭
我早期學習的是漢傳佛教的禪法。出家以後,我進入三藏學院學習,院長白公老人(白聖長老)從圓瑛老和尚嗣臨濟宗法脈,他老人家1925年冬,到揚州高旻寺參學,結禪七四十九日;1927年赴杭州,於虎跑山定慧禪寺結禪七四會;1929年,參加武昌洪山寶通寺禪七;1935年,隨侍圓瑛老和尚到太白山天童寺,結禪七二十八日。
院長傳承給我們揚州高旻寺來果禪師的修法,揚州高旻寺也是屬於臨濟宗法脈,以禪風峻烈著稱。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在福建鼓山妙蓮老和尚座下嗣臨濟宗衣缽,便是在1895年前往高旻寺打禪七時開悟的。
在禪堂裡,我們依照院長的指導來禪修,那時的禪修法門幾乎都是「參話頭」。「參話頭」是以看話頭的方式來進行禪修,所謂的「參」是指觀察守護,「話頭」是指在動念要說話、未說話之前的那個念頭。話頭的種類很多,皆來自於公案,例如「拖死屍的是誰?」「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這種修行方法最早由南宋大慧宗杲禪師所提倡,後盛行於臨濟宗之中。「參話頭」是禪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門,從古至今,中國佛教許多祖師都因參話頭而開悟。
然而,在禪堂裡參禪,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剛進到禪堂時,身體坐不住,腳疼痛非常,妄念紛飛,而且那時入禪堂都要求雙盤,腿無法雙盤時才可單盤,很少是散盤的,要求十分嚴格。每個香次後,都會下座跑香,動與靜交叉練習,也就是禪坐、跑香輪流進行,整天完全在禪堂裡活動。
獨樹一幟的叢林禪修
在禪堂裡,強調放下自己,完全以禪堂的規範來修學。雖然規矩嚴格,但是在禪堂有個好處,一天可以吃五餐,兩餐中間有點心時間,不必持午(過午不食),還要喝茶。甚至在晚上睡覺前,還有一個大饅頭可吃。
為什麼中國式的禪修一天要吃五餐,還可以喝茶呢?因為在精進禪修時,不論跑香或是禪坐,都會耗費行者比較多的精力,所以需要多次飲食茶水,以補充體力。至於喝茶,是因為精進禪修時,整日拘束身心進行靜坐,身體極易上火起燥,所以在跑香後會喝茶以去燥熱。又,為了能通宵坐禪而不眠,也會藉由喝茶來驅除倦怠。茶可以幫助消化,消解積食,且能抑制情欲,平心靜氣,對於禪修有很大的助益。
談到喝茶,虛雲老和尚的開悟即是在臘月第八個禪七第三晚的第六支香開靜,護七法師給每位坐禪者上茶,滾燙的茶水不小心濺到他手上,手中的茶杯撲通落地摔碎時,老和尚疑根頓斷,如夢初醒,立時開悟。於是他作了兩首偈頌:「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除了在禪堂坐禪喝茶之外,叢林裡每逢春節、中秋或特定法會活動之後,住持和尚還會為慰勞全寺大眾的辛勞,而舉行「普茶」的儀式(猶如今日的茶會),邀請僧眾喝茶、吃點心,並與僧眾交流,勉勵僧眾精進修持,培植福慧。禪門中常常將茶與禪融為一談,故有「茶禪一味」之說。
相較於其他南傳佛教禪修法須過午不食,且整日靜坐屬於靜態的禪修方式,叢林禪堂的修行方式是獨樹一幟的。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