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
香光尼眾佛學院課程設計



 

香光尼眾佛學院課程的設計,明顯地反映悟因的教育理念。前三年是基礎的通才教育,培養學僧在現代社會弘法的知識及能力。後二年的專才教育,是依每人的志向和專長,提供她們扮演宗教師的角色。教學目標是解門、行門、生活和弘護四個範圍平均的關注。課程的設計以經、律、論三藏的佛教文獻為主,這是解門,下面再細分教義、教史、宗派、專題研究和人文學。歷屆開這些課所用的教材如下:
 
◎教義:佛法概論、遺教三經、佛概專題、閱藏導讀、經論導讀、菩提道次第廣論。
 
◎律儀制度:沙彌律儀、高山仰止、毘尼日用、來果禪師語錄、律學概要、勸發菩提心文、比丘尼戒、菩薩戒。
 
◎教史: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僧伽制度專題。
 
◎專宗:百法、唯識簡介、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宗義寶鬘、中觀學簡介、入中論。
 
◎專題研究:佛學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人文學:寫作、佛教文選、書畫、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概論、比較宗教學、諮商輔導、教育學、教學法概論。
歷年授課的教師,除了悟因、心志和明迦以及資深的尼僧,也從校外邀請教界內外的學者專家。悟因常講的是《金剛經》、《楞嚴經》、《大智度論》,以及《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及《八大人覺經》等。
 
行門是教導學僧修行方法,開的課程包括淨土法門概說、梵唄、熟背楞嚴咒、熟誦比丘尼與菩薩戒本、修持法門介紹、關房禁足三至七天。
 
執事門則是為了培養學僧領眾的能力,程序是從擔任輪值的組員,升為組長、固定執,最後擔任授課或管理的職位。
 
第四部分的弘護教育是訓練學僧能用現代科技,擔任弘法的工作,設計的課目包括寺廟法令、寺院行政、傳播學、行政管理、佈教學、文書處理及團體活動策劃等。
 
佛學院的通才和專業性並重,因此,畢業的學僧從事不同的工作。據統計,至1992年為止,半數以上的人從事教育(僧伽教育佔19.3 %,社會教育佔33.3 %),學術研究佔10.5 %,文化出版佔8.8 %,寺院管理佔22.8 %,社會服務佔5.3 %。所以,約三分之二的畢業生,從事教育文化及學術的工作;三分之一則擔任行政管理及服務社會的工作。
 
教育佛學院的學僧時,悟因強調主動和自發。她在新生開學的典禮上,提醒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要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舉些簡單的實例:比如舊生們講話時,有些習慣用語,大家習以為常,但某些一年級的新生還聽不懂。如果一年級的新生不清楚,就要主動提出來問。」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到課程安排這麼重要的事,她告訴學僧:如果有什麼想學習的,她們可以提出要求,學院會盡可能提供。自由開放的態度,使得佛學院的學習變得相當活潑。隨著同學的要求,如後所述,不同的工商管理、心理諮商、文書作業處理,甚至除了傳統的念佛和禪修以外,南傳及藏傳的修行方式的課程,也在不同的時期介紹進來。佛學院另一特色也跟傳統的寺院領眾的方式不同,悟因說:
 
學院的教育是學習、是修道,不用處罰,也沒有留級。例如晚上較晚回寮房休息,沒有罰跪香或打香板。
 
功課不佳,是加強輔導,不會被留級、當掉、罰站或罰跪。大家都是自願出家,在有願、自覺、好學的基礎上而來修學的,所以請大家安心學習。
 
佛學院的成立,實現了悟因推廣僧伽教育、培養宗教師的衷心宿願。同時進行的是輔導大專女青年學佛。
 
悟因和明迦參加懺雲辦的「女齋戒會」,協助他教導在義德寺修學的女青年,很自然地,在香光寺逐漸開始舉辦大專青年的營活動。
 
在這之前,先是1980年,有二十多位來自高雄師範學院大慧佛學社的學生,來香光寺舉辦為期三天的幹部研習會。次年冬天,她們又來開經教研討會;同年夏天,大慧社的夏令營在香光寺舉辦。課程包括李炳南編的《十四講表》,以及《八大人覺經》等佛教經典。悟因和心志、明迦及學僧們都擔任指導這些大專學生的責任。歷年來參加香光寺營活動的同學,有些在畢業後,到香光寺出家,加入僧團。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