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變更中的佛教面貌
生命共同體

大佛像或林立的佛教寺院,從外表看來,佛教在斯里蘭卡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到處皆是, 實質上,佛教在被西方科學文明的催迫之下,逐漸儀式表面化、信眾人口老化, 如何面對?作者將從佛教歷史發展,談佛教在現今社會的使命與責任。



正法所能發揮的效用,並不止於讓我們找到個人的祥和安穩。我們正活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人類甚至地球上整個生態體系的未來,都處於非常危脆的平衡上。現時分秒傳遞消息的通訊網絡,及快速的運輸系統,把身居四處的人拉在一起,讓這個大家庭裡的每一位成員,隨時都可能影響整體的福利。而受影響的,不只是人類,更連帶所有共處一起的生命體。雖然科技營造了很好的生活環境,但非常嚴重和廣泛的問題仍有待解決—貧窮、戰爭、飢饉、欺壓和不公平的影子,仍然籠罩著未來,將使無數人遭殃。這些人連申訴的聲音也沒有,更別說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了。
 
這一切的問題—政治、社會、經濟、環保等等,都急切地需要解決,今天所有的主要宗教都已成為人類良知的聲音。若以為這些問題只是短暫,而可以輕易透過政治社會改革,便能處理的小事,那我們就是真的看不清問題的根源。在種種現象的背後元兇,實際上就是盲目和倔強的自私心,以及它所引起的惡果。從最深層的本質來說,宗教的角色,正是要治理和改善這些惡毒的癥結。在過往宗教曾屢屢導致分歧,而非團結的力量,這種現象到今天仍可見於撕裂全球的一些保守基本教義。但所有偉大的宗教傳統,其實都蘊含著以博愛慈悲為生活基準,來達到世界大同的理念。在未來,我們要盡快推廣的,正是這一方面而非分化性的宗教情操。
 
在日趨全球化的世界,佛教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一種兼顧解決現今社會經濟及政治問題的全面願景。這並不代表要將宗教與政治混為一體,而是徹底判斷出:哪些才是引起問題的破壞性意識?這過程的其中一環,必定是追尋:貪瞋癡,這些導致一己之苦的煩惱,如何擴散到整體社會的架構裡?我們不只需要揭露這當中迫切性的負面因素,更要清楚知道:應該採取另類的政策來對付。—要在社會組織和人際間的密切關係上,採取新的角度,以求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都盡量達到公平;然後更要確立環境的保育;以及促進人類心靈潛能的發揮。
 
這個規模龐大的計畫,將會是佛教的一項新挑戰。這項挑戰有些部分,是可以從佛陀對「苦的起因和滅苦之道」的深切了解中,找到答案的。另一部分,當然需要以我們的想像力,將佛陀的見地套用於現世獨特的問題上。換言之,就是擴展佛教的解脫法,使其能在社會上甚至全世界被實踐。在這個行動中,佛教徒一定要與擁有共同目標的其他宗教領袖聯手起來。在必然存在的分歧背後,所有偉大的宗教都有共通點,他們都相信一切嚴重的社會問題,都是源自深植內心對自我妄見的盲目執著,不論是個人的或大至民族、國家的我見。
 
從所有偉大的精神傳統的角度看,如果要拯救大眾和保護人類在這地球上應有的地位,就必須放棄我們一向執取不捨的小我目標,繼而轉投於宇宙的基本法則—歷久常新的正法。佛陀教導我們,如果真要成就自己的真善美,首先就要超越我見,將心放在關懷大眾的福利上。這原則並不屬於任何宗教,而是每一個好心善意的人都可理解的。佛法所給予我們的,是一條清晰明確的道路,讓我們做自己的主人,在踏入新世紀時,能夠展現我們在這一刻最需要的智慧和慈悲。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