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中強調修行者達到阿惟越致( 不退轉)的必要性,以防墮入二乘或者以凡夫身在世間流轉。而菩薩道修持之路多樣,在〈易行品〉中講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法門可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須「勤行精進」,就像在陸路行走,較為辛苦;而「易行道」以「信」為主,就像乘船行水路,較為安樂。那麼,易行道是什麼呢?「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在列出十方諸佛菩薩名號後,明白指出稱名念佛為易行之法。並在最初之長行中以「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畢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總敘二道在自力則難行,他力則易行,並提出稱名念佛的方法,為「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艱苦的成佛之道,提供「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的法門。
 
〈易行品〉思想成為淨土宗思想的基柱。中國僧人曇鸞首在《往生論註》說道:「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不同於龍樹菩薩在此土今身便能得至阿惟越致的二道說,曇鸞認為在此土得不退轉是難行道,而求生淨土為易行道。並將龍樹菩薩稱念十方佛名號的易行道,轉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曇鸞並列二道二力與淨穢二土,說穢土難行大乘有五大困難:「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顯示易行道的殊勝。
 
道綽再依曇鸞的見解,在《安樂集》中將難行道稱為「聖道門」,易行道稱為「淨土門」。於娑婆世界憑藉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稱為聖道門;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淨土再入聖法得果,稱為淨土門。聖道與淨土二門同為佛說,但教、時、機是否相應,學者不可不察:「若教赴時,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今為末法之時、五濁之世,眾生的根機正是「機解浮淺暗鈍」,依教時機相應的原則,須懺悔修福、稱佛名號,一念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況發菩提心後得修力萬劫,方得不退;修淨土法門,不論壽命長短、學佛深淺,一生即得不退轉之位,與修道萬劫的功德一樣,豈不是易行?不同於曇鸞僅指出易行難行在缺少他力,道綽將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的區別,更加深化,也更顯淨土法門的難得。日本淨土宗的法然上人,則以「自力聖道」與「他力淨土」,聖道淨土二門;自力、他力二力,充分解釋難行道與易行道的不同。
 
善導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以彌陀光明攝取不捨,故使信心念佛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真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唯有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才是世尊為五濁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做菩薩者,悉令作佛;既作佛已,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淨宗祖師欲令一切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先迴避娑婆穢土的險惡、輪迴的可怕,他們的苦口婆心,正是代佛弘化。
 
印順對難行道與易行道有另一番說明。《淨土與禪》一書中,解釋「難行道」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而「易行道」為「多集諸佛功德的淨土行。」易行即安樂行,多集佛功德的淨土行,不僅稱名念佛,禮敬諸佛、懺悔、發願、隨喜、請佛說法、請佛住世、隨順佛學等,都屬於易行道,如彌勒菩薩所修即易行道。龍樹菩薩因眾生心性怯弱而提供易行道,並在之後說明能如是行易行道則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便能於佛法的甚深法義生信解心,並進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從這裡說,易行道可說是難行道的前方便,是妙方便。
 
以成佛時間來講,彌勒發心較釋迦早四十劫,先修難行道的釋迦卻比彌勒先成佛。導師認為「易行道卻難於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因為:「難行道與易行道,不過從初下手說。初學者有此二類分別;到成佛,攝取眾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都要圓滿的。」這是因應根機方便,「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但一生淨土,即進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就可以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與難行,穢土與淨土,實各有長處。」
 
 
 
【參考資料】
1.《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著,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1999。
2.《淨土與禪》,印順著,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
3.《淨土宗教程》,釋大安著,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4.《中國淨土宗通史》,陳揚炯著,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