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警眾偈:是日已過



 

偈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
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注釋
【1】是日已過:這一天已經過去了。是:這。是日:這一天。

【2】命亦隨減:我們的壽命也隨著減少一天。亦:也。

【3】如少水魚:就像生活在水中的魚,賴以為生的水卻一天天減少了。如:好像。少:減少。

【4】斯有何樂;這有什麼值得快樂呢?

【5】當勤精進;應當勤奮精進修行。

【6】如救頭然:像撲滅正在頭上燃燒的火一般急迫。

【7】但念無常:但;只是。心心念念只想著無常催促。

【8】慎勿放逸;千萬不能懈怠放縱。語譯今日的時光已然流逝,我們的壽命也隨之減少了一天,就如同缺少水的魚兒,還能悠游快樂嗎?大眾啊!應當勤奮精進,就像撲滅正在頭上燃燒的火一般急迫,心心念念只想著無常催促,千萬不能放縱安逸!

解析

這首偈子使用譬喻法來說明無常催促到來,所以,必須精勤修習,千萬不可放逸身心。前四句見於《法句經.無常品》及《出曜經卷二》,文字皆為:「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後半偈中的「精進」,是「六波羅蜜」之一,《大乘百法明門論》中歸為「善心所」。又是「八正道」之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七》:「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精進。云何為四?所謂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滅;未生之善當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長。慈氏!當知此即菩薩摩訶薩四種精進。」《華嚴大疏五》:「精進: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唯識論六》:「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經文及論疏都在說明:「精進」是勇猛修善法,強斷惡法,無有懈怠、直心向道的堅固菩提心。

「救頭然」譬喻情勢急迫。如《佛說寶雨經.卷第二》:「菩薩長時不捨精進,為欲利益諸有情故,如救頭然。」又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587》:「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教理,「諸行無常」是「三法印」之一;「觀心無常」是「四念處」的修持法門。《佛說無常經》:「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依《佛學次第統編》解說無常有二:「一、剎那無常:謂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變化也。二、相續無常:謂一期相續之上,生、住、異、滅之四相也。」

「放逸」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歸為「大隨煩惱」,「慎莫放逸」是世尊最後的遺教。《大般涅槃經卷第十》記錄釋尊入滅前,忍著病苦,殷殷教導大眾:「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我今背疾,舉體皆痛。我今欲臥!」

「勤精進」、「念無常」、「勿放逸」是佛陀對大眾的殷切叮嚀,屢見於經典,如《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一》:「三界皆無常,亦如水泡沫……我今教敕汝,慎莫行放逸!」《大般泥洹經卷第二》:「當勤精進,奉持如來所說實法,專念守行……攝心莫放逸,守持於淨戒。」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之偈,和《是日已過》之偈重複的句子很多。但不用「如少水魚」,而用「猶如牽羊,詣彼屠所」,來傳達生命一天天走近死亡的事實。用「頂石」、「頭燃」兩種比喻,來比喻急迫的心情,勉眾人「勿貪世間,受五欲樂」,必須努力精進,修持善法,出三惡道。

《出曜經‧卷五》記載一則故事。有隻老鼠發現裝酥油的瓶蓋沒蓋緊,就站在瓶口吃油,油愈吃愈少,老鼠伸入瓶中的身軀也愈拉愈長,最後,全身落入瓶中無力掙脫出來,便頭下腳上死在瓶中。

不久,酥油的主人發現這隻死老鼠,聯想到:貪念與放逸的過患,就如這隻沒有警覺的老鼠,在轉瞬間失去生命。主人心想:「如果不布施、不持戒,如何能遠離三惡道?如果不布施、不持戒、不修學經典、不聞正法、不習禪定,就不能在此生獲得果證,在後世就會累積更多的業行,所以說:『放逸是條死徑啊!』」

酥油的主人得到啟發,誦出一偈:「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精勤不放逸地修學佛法,「斯有何樂」?《愚菴和尚語錄卷第六》記載:「除夜小參。一年三百六十日,今當極盡之夜,諸人還猛省麼?『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真淨和尚云:『唯二乘禪定寂滅為樂,是為真樂!學般若菩薩,法喜禪悅為樂,是為真樂!三世諸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樂,是為真樂!』」

真淨和尚所言,道出佛門真樂!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