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97 期
2009.03.20
釋悟因 著 / 林玉葉 繪圖
鹿野苑法輪初轉
時間:2008年12月20日地點:鹿野苑
佛陀與五比丘
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在鹿野苑度化第一位比丘。這位比丘是佛陀成道以前一起修行的五位夥伴之一。當初佛陀以太子悉達多之身出家修行,父親淨飯王很不放心,派五位親信陪太子修行。起初大家一起在苦行林修苦行,經過了六年,只有受苦捱餓,卻未能解脫煩惱。於是佛陀決定放棄苦行而行中道,就自個兒到尼連禪河沐浴,並接受一位牧羊女供養的羊乳糜。這時五位夥伴看到了,覺得太子受不了苦,退墮不想修苦行了,就離開佛陀,來到鹿野苑。佛陀受了羊乳糜供養,恢復體力,就到菩提伽耶繼續用功,不久證得道果。
佛陀成道以後做些什麼?獨自享受自己覺悟的境界嗎?以世俗的比喻來說,比如拿到學位之後做些什麼?把學位拿來供奉嗎?當然不是。佛陀經過一番思擇後,覺得應該要說法度眾生。本來佛陀思惟:悟證的真理是如此微妙,恐怕沒有人能聽懂。後來轉念一想,眾生有上中下根,或者有人能接受。那麼該說給誰聽呢?佛陀想起以前教他修習禪定的兩位老師,一方面報答師恩,一方面二位老師已有禪定基礎,體悟真理應該很快。於是他入禪定觀察老師的去向,可惜兩位老師已先後去世。於是他想起陪他修行的五位夥伴,他們已經用功修學多年。就進入禪定觀察,五位夥伴當時在鹿野苑。
於是佛陀從菩提伽耶走路到鹿野苑。這趟路程我們坐遊覽車一直開,要六個多小時。佛陀是一路走來,就是要到這兒對他們說法。這五位夥伴遠遠看到佛陀,原本相互約定,大家都不要理睬這個他們心目中認為退墮的人。等到佛陀走近,他們發現佛陀的氣質神情與以前大不相同,自然而然、不約而同地一同頂禮,迎接佛陀。於是佛陀為他們講解四聖諦,首先得度的是阿若憍陳如。所說的是四聖諦—苦聖諦、集聖諦、道聖諦、滅聖諦,從第一天說法到拘尸那羅入涅槃最後一天,佛陀的教法徹始徹終就是這「四聖諦」。
三寶具足
為什麼鹿野苑這個地方這麼重要呢?因為三寶具足出現於世間就是發生在鹿野苑。三寶—佛、法、僧—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指佛說的法,尤指四聖諦;僧寶,隨佛修學的賢聖弟子。在《佛遺教經》是這樣敘述的:「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這位阿若憍陳如就是佛陀的第一位弟子,佛教史上的第一位比丘阿羅漢。釋迦牟尼佛以人身成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三寶具足,這意味著佛陀的「法」是清晰可以驗證的,如同科學實驗,可以一再地依循一定的方法、步驟而達到一致的結果。鹿野苑,這初轉法輪的聖地,標誌著佛陀體證的四諦真理能被世人接受,人人可以實現解脫的可能!從另一方面說,佛不是唯一的神或上帝,佛是人,而佛教集團在此出現了。
於是,比丘之後也出現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有出家弟子,也有在家弟子。當時,有人到佛前請求出家,佛陀只說:「善來比丘!」如此,這個人就成為比丘了。後來佛陀也指示比丘們到各地傳播教法,法到之處都有人請求出家,佛陀就指導比丘依律傳授戒法,並結界施行共住、共事等各種羯磨,建構有組織的僧團。佛陀建立僧團,比丘等七眾弟子助佛宣化,教法的旗幟,就這樣從鹿野苑飄揚到世界各地,如此集團的永續才能持久,但集團需要正法!
我們何其有幸在二千五百年後仍能親聞佛法!你慢慢地學,你能從身心裡面去體會、驗證,佛法是治療眾生的病,佛法的內容就是像藥單、藥方。比丘僧伽與居士如同大護士、小護士。佛陀就是一位已成就的醫王,他開很多很多的藥單,而護士也要拿正確的藥單給人服用。不論出家、在家,都要對佛法建立正確的、深入的知見。你們也要來檢查佛教講的這些道理,不論是法師或寺院所傳遞的,要思考哪個地方講得好像怪怪的。不思惟抉擇而全盤接受是很危險的。你們要培養這樣的知見和參方眼。
大家來做菩薩摩訶薩
今天你們能來到鹿野苑,你們是有福德智慧的。大家一起修行,各個宿世善根、福報不同,智慧深淺有別。不要自怨自艾,只要精勤用功就對了。用功學了一個階段,就要應用出來,不要扛著學位被學位壓著。要服務人群、學著提攜別人、度人學佛。一直把佛法留在自家裡,或留在寺院的圍牆裡是不對的。所謂用然後知不足。不足時再修學,學無止盡,這樣才有意義。
通常在教的時候會覺得不夠。怎麼不夠呢?只有內在的體驗卻不知對方根機在哪裡,這當然不夠;有的是自己好像懂,說出來別人聽不懂。我們在座有很多老師,你教學生教不會時怎麼辦?拿起棍子來打?還是運用善巧方便譬喻?大家都很清楚,能夠向內自轉法輪才能成長、進步。我們應教學相長,內心永遠充滿感激。
這一趟你們來鹿野苑,看一看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體會佛陀弘法的悲懷。佛陀曾發願「願令一切眾生,與我無異。」這是何等偉大的襟懷!而法的弘傳要靠僧信二眾同心協力,這樣佛法才能永續於世間。我們信佛、學佛,在學習佛陀的悲願。大家精進學佛,帶著學弟、學妹學佛,做一個信願、修行、度人的菩薩摩訶薩。讓我們一起來發願:
願我護持佛法僧三寶。
願正法常住世間,造福世間。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