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49 期
2025.08.20
釋悟因
佛教師父的資格要求及相關規範
【出家人初入佛門的修學與導師重要性】
讓我們開始討論,一個出家人初入佛門時,正如之前提到的,不僅要精進教義,身體也要鍛煉。在佛門中,個人的根機和教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期待瞭解每個人的起點在哪裡。當然,新來者在初期會經歷許多階段,而不僅僅是遵守戒律。在最初的五年,他們需要專注於戒律的學習(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之後還要參禪、聽教,以及學習。整個過程包含了許多階段。然而這些階段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學習過程,為的是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常說,修學的開始需要有老師的指導;有善知識的指導,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所謂「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修行,也是從聞、思、修開始。
戒、定、慧三學修學,個人的導師固然重要,但對整個佛教而言,每個人都應提醒自己—成為他人優秀的導師同樣至關重要。因此,戒律中特別規定了剃度師和戒師的資格與條件。剃度師是幫助個人從俗轉僧的引導者,這一轉變尤為深刻—從剃髮到著僧衣,再到加入僧團,剃度師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次是戒師,受戒後僧人將獲得一個正式的資格認證,即「戒牒」。當然,成為一位好的導師或善知識,這過程中還需要修行,要參禪、要弘法,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階段。
【戒律對剃度師和戒師的要求】
比丘尼收徒及教導要求
若比丘尼。多度弟子。不教二歲學戒。不以二法攝取者。波逸提。1 (波逸提128)
比丘尼不可過多收徒,收徒之後卻不對其負責,這對佛教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傷害。有些人不僅過度收徒,甚至接受老年人出家。許多長者對出家生活充滿嚮往,看到出家人修行得宜,既莊嚴又有威儀,還能弘法,他們非常喜歡就想趕快剃度。可是剃度之後呢?以前常聽到有人批評佛教是一個老人的佛教—都是些老病衰殘之人,是那些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的人逃避現實的避難所,是「社會的避難所」。當人們來到寺廟,都是那些老年人坐在那裡,坐姿不雅,說話也不知所云,難免會被如此批評。因此,我一直主張,佛教的僧人出家後要認真學習,明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多讀一些書,對佛教至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無論出家,還是在家佛教徒,這些訓練都是必要的。
時代背景下的佛教反思
從清末民初到臺灣光復初期,對佛教的批評聲浪始終未曾停歇,我開始深入探究其歷史脈絡。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巨額的賠款成為國家沉重的負擔,甚至被迫割讓領土給外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五四運動」。當時,中國知識份子深刻意識到國家的脆弱性—面對西方列強,中國能用什麼去對抗?即便維新變法,擁有精良的武器,卻缺乏訓練有素的戰士。武器應該交給誰?當然是交給那些軍人。然而有句俗語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國家寄予厚望的軍人,卻不被社會尊重。
因此,整個中國都充滿了反思,似乎認為革命能解決一切問題。然而,現實不是如此。人們開始質疑儒、釋、道等中華文化對社會無益,許多線裝書籍被丟棄至茅廁。直到二戰後,情況才逐漸好轉。這並不意味著只有科學才是正確的,一味地崇洋媚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同時,時代變遷也使得民族自信心喪失殆盡,這是我們必須反思的。
從當時局勢來看,佛教界也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人們常說佛教的教義多麼精妙!佛理多麼深邃!大藏經多麼完備!但佛教卻被視為社會老弱病殘的避風港。宗教為何淪落至此?是時候重新建立宗教制度了。
佛教的問題及應對
那個時代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會引領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常被祈求以保佑眾生健康。但關於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似乎並不為大眾所熟知。這並非因為佛教缺乏理論體系—事實上,佛教中不乏學識淵博的高僧大德,問題在於這些知識並不普及,佛教往往局限在上層社會、宮廷或特定群體之中。佛教陸續建立佛學院及各類印經機構,這體現了社會的自我審視,亦是佛教界的自我反思—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佛教究竟為何物?這些問題似乎並不明確,佛教的定義如同牛頭馬面般,確實令人困惑。此外,社會上常將佛教與神通現象相聯繫,描述出家人指甲過長,內藏污垢。
實際上,如何向人們闡述宗教的本質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信仰?信仰本質上是宗教的,但究竟如何看待我們自身的信仰?是否通過燒紙、跳乩童等就能解決問題呢?在討論剃度師和戒師的角色時,我們應當意識到,他們肩負著對弟子的責任。
【成為優秀師父的條件】
以「二法攝取」照料弟子
佛教要求比丘尼在剃度弟子之後,比丘尼對弟子同時要以二法攝取,即通過佛法的修習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幫助她們安頓身心、安心修行。「安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可能僅以幾句話來闡明。二法,即衣食和佛法,是不可或缺的。「二法攝取」即指法與食。弟子在受具戒前,師父要讓弟子兩年時間學習戒律,至少學會應對進退有據。「食」不僅涵蓋了對出家人衣食住行的關懷,還包括了住宿、藥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妥善安排和照料。否則,出家人可能會流落街頭,成為社會上的遊民。有人可能認為,僧人本應四處參訪,不固定於某一佛寺。然而,早期的參訪條件並不像現在這樣便利,沒有完善的醫療保險。當出家人生病時應該去何處?回家?回到俗家?還是社會上有專門的收容機構?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因此,成為和尚的條件,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識和經歷。一方面,個人修學穩定;另一方面,是能夠教導和指導他人。當然,指導不僅限於一位師父,一位師父也不可能從頭到尾教授所有內容。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專家,比如經教、戒律、寺院管理、參禪,以及弘法。這些本來就是各有專長。因此,在閱讀《高僧傳》時,我們會發現它包含了十科,如建設道場的、具有神通的、擅長梵唄的、致力於社會福利的,以及特別關照社會苦難眾生的—就像臺灣的慈濟。還有創辦學校、翻譯經典、進行義解等等。是的,這些都表明至少在某一部分需要專精,但不可能要求每個出家人都精通這十科。因此,對於出家修行,仍需學習某些基礎,但同時,學習必須要有專精。
師父對弟子的責任
如果師父連自己或弟子的衣食住行都無法照料,就不應度化徒弟,否則度化之後,又該如何安置他們呢?當然,佛寺眾多,每個佛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這也不是你想去哪個佛寺就可以安住的。這都是佛教興盛之後,眾多居士熱心護持的結果,導致了佛教文化的進一步細碎化。加之現在獲取佛教知識和資源變得異常容易,這些變化都是時代變遷的體現。
【兩年學習戒律規定】
若比丘尼。不二歲隨和尚尼者。波逸提。2(波逸提129)
即新受戒的比丘尼,至少需要跟隨她的親教師學習兩年,但未滿兩年便離開的情況也不罕見。有些比丘尼在受完大戒後,離開戒場便不再回到師父身邊。儘管如此,仍有許多高僧大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比如菩提比丘,他在斯里蘭卡剃度,並一直侍奉他的師父—向智尊者。向智尊者生病期間,菩提比丘始終不離不棄地侍奉他,直到尊者圓寂。這些行為非常珍貴,不僅僅是遵守「二歲隨和尚尼」的規定而已。當然,重要的是要有互相交流和促進的關係,這樣的互動才有意義。
僧團對戒師的認可要求
若比丘尼。僧不聽。而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3 (波逸提130)
當有人提出要出家剃度或受戒時,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儘管最終責任在個人,但必須得到「僧」—即佛教教團—的集體認可。所謂「僧」,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指整個僧團。一個人要成為佛教的新生命,必須得到僧團的共同接納。如果僧團不同意,而某位老師過於偏愛某個學生,私自為她授戒,這種私自授受是不被認可的。怎麼可以私自授受呢?因此,香光僧團負責剃度的法師,一方面她們剃度時要向僧團報告,得到共同接納後才能進行;另一方面,她們受比丘尼戒時,必須前往更大的僧團,在那裡接受共同的教導和考核,並同時授予戒牒。這一點必須明確,切勿私自授受,否則佛教會出現問題。
若比丘尼。年滿十二歲。眾僧不聽。便授人具足戒。波逸提。4 (波逸提132)
這裡的「年滿十二歲」指的是這位剃度師或戒師,她至少要滿十二歲。這裡的十二歲不是指世俗的年齡,也不是指剃度十二年,而是指受具足戒十二年。還有另一種說法,她受戒後,至少要完成十二年的結夏安居。
出家年數被稱為「僧臘」;受大戒年數則稱為「戒臘」;此外,還有「夏臘」,指的是結夏安居的年數。有的修行者已經得道,略有開悟,被稱為「法臘」。這些都是不同的說法。因此,「年滿十二歲」有多種解釋,但至少要受大戒滿十二年,才有資格為他人授具足戒。但是,也必須在大家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作為戒師。有人持不同意見,「眾僧不聽」,這裡的「聽」意為「允許」。如果未經眾僧允許,仍為他人授具足戒,那就違犯此條戒。
接受僧團的決議
若比丘尼。僧不聽授人具足戒。便言。眾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欲聽者便聽。不欲聽者便不聽。波逸提。5 (波逸提133)
某比丘尼想為他人授具足戒,但眾僧「不聽」,即僧團不允許她做戒師。於是這個比丘尼質疑、批評這樣的決定。她批評眾僧「有愛」,意即眾僧有偏好、有偏袒,只允許特定人而排斥其他人。「有恚」—「恚」即瞋恚,指眾僧有喜好與不喜好的分別。「有怖」—「怖」即恐懼,她質疑眾僧是否因為某人有權勢、名望或背景而感到恐懼,因而同意或不同意。「有癡」—「癡」意為愚昧,她認為眾僧不明事理,缺乏智慧,無法辨識好人與壞人。她認為自己應被同意,而眾僧未同意是錯誤的決議。
這一系列的批評—「有愛、有恚、有怖、有癡」—全是攻擊性的言辭。「欲聽者便聽,不欲聽者便不聽」,意即眾僧是不公正的,想同意給誰就給誰,不同意給誰就不同意給誰。如果這位比丘尼這樣批評僧團,就違犯這條戒。這位比丘尼在不清楚原因的情況下,就先發起了攻擊。她應該先了解自己不被允許的原因。至少,個人應先服從大眾僧的決定,應從這樣的出發點來了解大眾師的決定,否則只會陷入無休止的相互攻擊。這是不對的,作為一位即將成為戒師的人,不應該停留在這樣的層次。
【戒師傳戒的年限及收徒數量要求】
戒師傳戒年限要求
若比丘尼。年未滿十二歲。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6 (波逸提131)
若要為他人授具足戒,戒師必須年滿十二歲。年滿十二歲,無論是戒臘還是夏臘,都代表著一個基礎。因此,在戒場中,一旦發現有人未滿十二歲,她自然會選擇退讓。這裡所講的,實際上是確立了一個共同的規範:個人的德行和修行仍需進一步提升,至少前提基礎條件是「年滿十二歲」。如果未達到這個標準,則無需多言。
戒師經驗及度人數量要求
這裡強調的是經驗的重要性。要成為一位合格的和尚尼,不僅需要經驗和智慧,還需要身心穩定,以具備夠教導他人的能力。至於度人,開始引導他人,至少需要十二臘以上的經驗,才有資格度眾。同時,經驗在這裡是非常重要的。
若比丘尼。不滿十二月。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7 (波逸提138)
「未滿十二月」,一年是十二個月,一歲也是十二個月。這條戒的重點是,比丘尼度弟子,一年內僅能度一人。剃度後,你必須陪伴、教導、引領她,這是必須的。你不能年年月月不斷度人,你也需給自己留下休息和進修的時間。然而,當討論這些時,有人會問:「法師,你是否每年都有度人?」我回答:「我有。」為什麼呢?因為在香光的僧團中,不是只有我一人在教導。在佛學院、僧團中,我們大家共同照顧她,這不是個人之事,而是僧團共同承擔。因此,每當我們要接納新的行者或學僧,我們都會共同推選代表參與座談會,通過集體討論接納她。代表不是固定,也不僅限於某一人,而是大家共同參與。接納後,她成為僧團的一員,我們共同教導、指導她,甚至陪伴她。這便是共同責任的體現,因為佛教教團需要新血輪。至於新成員,如果僅是剃度許多老人,場面雖熱鬧,卻無實際意義。在戒場,我們有時會發現,參與者中老人眾多,便有人詢問:「為何會有這麼多老人?是誰將她們引入?」於是要求相關人士解釋原因。有時甚至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她們在受戒時跪下便無法起身,聽不懂他人講話,需要旁人不斷照料,這不是真正的受戒。
【受戒過程的要求】
二部僧受
關於受戒時,戒師與戒子的條件,關鍵在於雙方的審核。我們之前討論了戒師的條件,但戒子本身也必須滿足一定的要求。剃度、授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都必須遵循如法如律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受完式叉摩那戒至少需要兩年時間,之後才能受比丘尼戒。這些規定和程序不是我們自行設定,而是自佛陀在世時就確立的僧團羯磨,絕不能因為個人喜好而私下授戒,這是不恰當的。
尼眾受具足戒必須在二部僧團中進行,即所謂的「二部僧受」。無論是在比丘還是比丘尼的團體中,戒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因為這涉及到身體、智力以及經驗等多方面的問題,不能假手他人,因此比丘尼的審核必須由比丘尼自己僧團完成。審核通過後,先受「本法」。所謂「本法」,指的是比丘尼所受的比丘尼戒。然而,即便比丘尼已經受了「本法」,她仍不算是真正的比丘尼,只有到比丘僧團中正式受戒後,最後發戒牒的是在比丘僧團,她才能成為佛教教團認可的比丘尼。這一過程在戒律中已有明確規定。
若比丘尼。與人授具足戒已。經宿。方往比丘僧中。與受具足戒者。波逸提。8 (波逸提139)
「經宿」是經過一夜的時間。如果今天白天在比丘尼僧團中受了本法尼,她仍需前往比丘僧團中,才能正式獲得比丘尼的具足戒,這個過程不能拖延到超過一夜。原因在於,受戒應當是當天完成的事務。因為受戒是當天進行的,不能說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究竟她是在哪一天受戒的呢?因此「經宿」是不被允許的。1950年,我受戒時,那些長老大德們,儘管年紀大且德高望重,但他們的身體有時也難以承受整天的勞累。他們坐在那裡,不斷詰問清淨,幾乎聲嘶力竭。
整個白天也持續忙碌,直至清晨三、四點,這確實非常耗費體力。然而,戒師們依然充滿喜悅。在佛教中,時間的計算不是以半夜為一日計算,在清晨明相出現前,仍屬於前一天。儘管現在戒場情況有所改善,但每日還是會分批計算時間,以確保在比丘尼僧團受完本法,再到比丘僧團羯磨能如期完成,能確保戒子如法受具足戒。
因此,戒子們在得戒時,要記住是哪年、哪月、哪日,幾點幾分得戒的,每個人都必須牢記這些細節。
我們常說,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這構成了僧團中一個基本的層級體系,每個人都應當將自己受戒時間銘記在心。在參加活動時,當大家聚集在一起,我們會詢問對方:「你哪年受戒的?」「你在何處受戒的?」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們開始排定隊伍。戒臘的排序,與整個儀軌、修行、生活緊密相關。這些細節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參與過戒場活動的人才能深刻理解。在戒場中,戒師們陪伴著大家,他們既高興又疲憊,同時也對佛教新血輪充滿期待,對大家的精進抱持著深深的期望。這就是「受戒」的意義。
【受戒對佛教傳承的意義】
佛教不是沒有規矩。佛陀成道後,最初的五比丘跟隨佛陀,聆聽其教誨,佛陀為他們解說四聖諦,他們因此開悟,並成為佛陀的弟子,這便是僧寶的由來,這就是三寶出現在世間—佛、法、僧三寶具足,僧團便由此成立。佛陀不僅從自己的修行中體悟到世間的無常、苦、空,以及三法印的法理。他親身體證後,便開始傳法,教導人們。他沒有將證道的成果私藏,也沒有在證道後直接進入涅槃,享受寂靜的境界,而是走向人間,告訴人們:法是可以體證的。佛陀也教導人們,除了個人修行外,還要開始弘揚佛法,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傳播佛法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是始終只有佛陀一人在傳授佛法。每個人都應該傳播法教。隨著不斷有人出家加入僧團,對於出家的程序越來越完整,也就是發展到目前的白四羯磨,這個程序實際上要求每個人都承擔起責任,傳戒最終演變成大家集體共同推動的佛教的儀軌。受戒是基礎,但僅僅受戒是不夠的,還要學戒、持戒,也必須修習「定」和「慧」,還要修習三法印、四聖諦、緣起等,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人認為,只要拿到了戒牒,就可以「一牒遊天下」!然而,這是不夠的,仍需不斷學習。反之,若僅僅誦讀經論而不學習戒律、不修習禪定,要像「趙州八十猶行腳」!終身學習、好學不倦,是菩薩道上的學人形象。
對於僧團而言,一旦出現弊端,便需進行改革;一旦發現問題,便需著手解決。每個人都肩負著一份責任,這才是真正的傳承佛法。否則僅僅因為成為了老師就自視甚高,這不是真正的傳承佛法。如果我們不能確保佛法永遠住世、成為值得不斷推廣和傳揚的法教,那麼我們就辜負了從佛陀那裡繼承的核心教義。
因此,我想強調這樣講解戒律的順序,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我們都在參與這件事情,而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何在!你在傳播佛法的同時,也要時時思考讓佛陀的教法生生不息地流傳於世間的方式,這才是我們應當努力去做的。戒律不僅應從戒律的角度審視,還需從佛陀的視角,以及觀察眾生真正受益和成長的角度來看待,這才是至關重要的。我經常強調:雖然戒律是共世間法,但佛教之所以被稱為「佛教」,是因為它有其獨特的教義角度。我常說,出家人並非僅通過在大學修讀幾門課程、獲得幾個學分就能稱之為「僧寶」。當然,如果有需要,可以去大學深造,但必須親自體證佛教的核心教義。這不是客套話,正如一個國家不能僅依靠外國專家來保衛,就能維護國家安全一樣,他們有自己內部修煉的關鍵要素,這是不可或缺的。
戒律是需要大家普遍瞭解的,將每件事情放在時代背景之下,關乎你我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行止映照在時代背景中。至於「受戒」,要成為正式的比丘或比丘尼,必須在僧團中按照一定的儀軌、程序和步驟進行加持與受戒,這些規定,我主張是不能隨意更改的。
==========================================================================
1.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 760a8-b4)
2.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 760b15-c12)
3.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p. 760c20-761b3)
4.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p. 761c13-762a8)
5.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 762a15-b9)
6.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 761b11-c6)
7.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 764a4-b3)
8. 《四分律》卷 28 (CBETA 2025.R1, T22, no. 1428, p. 764b13-c2)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