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49 期
2025.08.20
釋見鐻
袈裟在異鄉風吹起
佛教比丘尼僧團歷經千年,十分不易。當年,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攜五百女子多次懇請後得出家,而這只是起點,此後比丘尼的修學、弘法、制度建構與僧團存續,過程漫長且充滿考驗。面對制度未備、社會偏見、修行資源匱乏等困難,律藏中記載著比丘尼戒律的多次調整,背後更多是尼僧個人的犧牲奉獻,才逐漸形成比丘尼僧團的僧制與規範。比丘與比丘尼的互動,也體現了教團發展的艱難與細緻考量。
一開始,比丘尼們想學習誦念經律,佛陀讓她們向比丘學習,比丘在比丘們面前教導比丘尼們,尼眾感到羞怯,於是佛陀提出可在比丘背後安置座位或用衣作隔障誦念。這逐漸形成比丘在前、比丘尼居後的座次傳統。佛教教團倫理的發展,是不斷調整變動,而佛陀的作法,對於當代佛教教團在世間立足,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如何在堅持教法與順應時代變遷之間找到平衡;在獲得社會認同的同時,維護僧團的清淨和合—是當今佛教界需要持續思考與實踐的課題。
本期《香光莊嚴》雜誌由深耕戒律與領導尼僧團多年的悟因長老尼,從戒律、倫理與修行角度探討佛教教團正法久住關鍵。長老尼指出—佛教長久住世,戒定慧三學缺一不可,戒律學習不僅關乎個人持戒,更涉及「僧制」實踐。在多元文化與不斷演變的人權觀念時代,佛教教團既要與社會對話,也要堅守「法與律」根本精神,而「佛語三相」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提供方向。
本期雜誌還收錄法國學術交流與梅村禪修營的參訪心得,展現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生命力與適應力。教訊采摭報導香光莊嚴雜誌在數位化方面的作為,如「空之間」直播室成立,標誌雜誌邁向多媒體傳播的新里程碑。悟因長老尼受邀至法鼓山女眾部講戒,彰顯比丘尼在僧伽培育上的努力。
摩訶波闍波提率領五百女子受八敬戒,成為首批佛教比丘尼。後有比丘尼質疑其未經白四羯磨程序故未得戒,但佛陀稱其同樣得戒。佛教是動態發展的過程,蘊含於戒律制定與實踐中,大眾應更深刻體會深意—當袈裟在異鄉風中揚起時,佛教僧人始終是那麼莊嚴清淨。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