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魏徵先生走了

—追思盧淦金居士



民國112年11月,盧淦金居士離開了這煩囂的人間。

釋悟因人間,總有不公,總有黑暗,總有是非難辨,總有三災八難。但有一類人,他們總是要判一個是非,再管一回煩惱事。世間若是沒有了這類人,這個世界就沒有了希望和光明。盧淦金居士就是這類人——與他深交的朋友,都知道他很溫和,是大好人,沒脾氣。但他絕不隨波逐流,面對那些苦難和不公、社會的陳規陋習、人在社會中受到的禁錮,使出他的倔強、嫉惡如仇、忠肝赤膽,彷彿是世道的護佑,這就是我所尊敬的護法菩薩——「魏徵先生」。今日,我即以與他幾次共事的回憶,來追思盧淦金居士。

 

【二一八香光寺事件】

自民國85年10月起,香光寺歷經持續性滋擾與抹黑。直至民國86年2月18日,因抗議非法「香光寺管理委員會」欲強行接管,香光寺法師們以集體靜坐回應;歷經五小時以上的鑼鼓、鞭炮、舞獅喧囂以及暴力推擠。經媒體報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後,香光寺事件由暴力與騷擾轉向訴訟,面對有心人士分別向地方法院及地檢署提起自訴與告發,香光寺提供所有相關證明檔案,詳述事實經過。法官最終作出自訴不受理與檢察官不起訴的決定,事件得以落幕。歷經一年多的民國87年春天,香光寺見證了歷史的公正,法律給予了清白。1

 

事情一經報導,盧淦金居士馬上跟我聯絡。他認為,香光寺事件是因為信仰的差距,並非寺產的分贓,也不是寺產管理委員會的接管問題。因此,對外報導或處理方式,若僅從燃放鞭炮、煮葷腥、燒香、焚紙、建納骨塔等這些信仰祭祀方式的差異出發,將無益於事件的釐清。

 

他提醒,最忌諱法師們不懂當今社會法律,胡搞亂搞或沾染當時大社會氣氛。因此,他要我們先從整理香光寺史料開始——香光寺有關的石柱、石碑、神像、土地、建物及周邊環境的變動記錄;還有歷年被聘請的人事資料、照片等的來龍去脈——從過去到現今一切發生的過程,公諸於世人面前,一切公開。如此,他得以堅定、堅毅地選擇投入護法衛教,義不容辭。

 

盧淦金居士嫉惡如仇和潔癖的個性,讓我們大開眼界。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同時,還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世俗所沾染。不僅是擁有學識,更是具有高度道德情操的人。

 

【完全的鼓勵與支持】

盧淦金居士對香光寺的護持是鼓勵也是監督。

 

民國86年3月達賴喇嘛第一次來台,他前來台灣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台灣佛教界對於比丘尼的看法以及比丘尼僧團的運作情況。這次訪問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也讓更多人對於比丘尼僧團的議題有所認識。

 

在此前一年的85年春天,我受邀前往印度菩提伽耶,為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等十七個國家的佛教比丘尼講比丘尼戒。回台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這些國際比丘尼們急於建立比丘尼修行模式、制度與規章的需求。因此,我們願意將台灣比丘尼僧團的經驗與他們分享。
 
為此,我發起了一場座談會,由台大佛學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香光尼眾佛學院共同主辦,主題為「比丘尼的台灣經驗」。這場座談會的目的一方面是整理比丘尼在台灣的經驗,以供西藏佛教參考;另一方面是探討比丘尼的未來,促進教團的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全面的貢獻。
 
座談會於86年3月24日在台北西華飯店舉行,當時中時晚報副總編輯陳琴富先生擔任主持人。眾多教界寺院住持、長老、學者專家以及各界賢達都參與其中,發表了各自的見解,使得這場座談會成為當時的一場盛事。2
 
因為藏傳佛教積極爭取建立比丘尼僧團制度,我特地前往印度達蘭薩拉,觀摩了藏系研戒持律部派喇嘛的辯論。也於民國年月,參與了關議題。3在德國漢堡舉辦的第一屆佛教國際大會,專注探討比丘尼戒及其傳承的相這一切的努力和參與,皆是在盧淦金居士——魏徵先生的鼓勵和支持下,努力以赴。
 
【犀利的建議】
然而,他常以恨鐵不成鋼的口吻對我說:「後山的檳榔樹應率先砍掉!」有一年的颱風,導致了台灣多處山林發生土石崩流,這與大面積種植檳榔樹有關;另外,嚼檳榔容易引起口腔病變,而且嚼檳榔的形象並不佳——特別是當時台北火車站大廳地板上到處都是檳榔汁漬,嚴重損害了國門大廳的整體觀感。
 
他建議我應該帶頭砍掉香光寺後山的檳榔樹,作為一種示範。但是,我無法從命,因為這些檳榔樹並非種植在寺院的土地上,是村民種植的,有的是作為標示界址的用途。我無權砍伐這些檳榔樹啊!
 
【亦俠亦儒亦溫文】
民國86年,香光尼僧團的台北分院「印儀學苑」正式成立。每年在居士佛學研讀班的開學和畢結業典禮上,我常邀請盧淦金居士前來致辭。雖然他學佛、研藏,非常精進,但他總是溫暖至性地與大家分享那些令人啟發的小故事。
 
其中,他最常分享的故事之一是「采石磯」。這個地方是李白墜入長江而結束生命的地點,後來成為一個名為「采石磯」的旅遊勝地。然而,這個美景被那些「不有良詩,何伸雅懷?」的詩文塗鴉破壞了環境。終於,一首結束這些塗鴉亂象的詩應運而生,從此再無人敢在此處胡亂發表意見。這首詩寫到:「李白詩名高千古,采石磯邊一坯土;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盧淦金居士也在《香光莊嚴》雜誌廿週年特刊中分享這個故事,表示即便自己可能只是在「班門弄斧」,但仍然要表達對香光尼僧團官方刊物《香光莊嚴》的期望——這份雜誌「應該站在『廟堂』那一邊,而面向『市井』處,在最貼近『市井』的地方。」他希望《香光莊嚴》雜誌能夠成為「一份大家都喜歡看、看得懂,可以不斷從中吸取許多佛陀的智慧、佛教的故事、知識,從一些大眾日常生活中的討論,顯現一個學佛者的角度的。」4
 
盧淦金居士有他的傲骨、有他的才華,是有點高度的「廟堂」;但是,他卻關心檳榔樹、關心因嚼檳榔而生病的人與台北車站髒污的檳榔漬、關心著那些還需要協助、引導的「市井」,直指社會的痛處、針砭時弊、犀利透徹!
 
曾經,魏徵在與唐太宗討論隋煬帝時提到,即使個人再優秀,也應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為其效力。「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魏徵論隋煬帝》)只要能夠有所幫助,就「獻其謀,竭其力」的熱忱,是我對盧淦金居士最為感動的地方,堪為世人所尊敬。
 
【隻影向誰去】
民國111年某日,盧淦金居士對我說:「師父,我沒有時間親自參與香光山寺殿宇的建設,但我有一尊慈祥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她代表著我的心意,將永遠供奉在香光山的山水樹林間,護佑台灣。」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金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邁陂塘》)生死道上,孤獨的身影向何方去?所留下的,是盧淦金居士所彰顯的精神風貌,讓我們見證了一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胸懷。這是極其珍貴的。
 

1.有關「香光寺事件」詳細內容,請見《香光莊嚴》第49期:「法」的堅持:香光寺二一八靜坐抗議紀實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47;以及《香光莊嚴》第53期:「法」的學習:香光寺二一八靜坐抗議之後。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46。

 

2.詳細內容,請見《香光莊嚴》第50期的談戒說律專欄:台灣比丘尼的天空。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816

 

3.詳細內容,請見《香光莊嚴》第91期的戒律專欄:WeShallOverCome。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310

 

4.完整文章請見《香光莊嚴》第80期:「廟堂」內最近「市井」處。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433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