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
37 分工與合作



佛世時的領執典範
修行需要楷範,做執事也需要楷範。在佛教藏經裡,可看到領執的楷範。
 
在佛陀的僧團中,阿難曾擔任佛陀侍者,沓婆摩羅子則負責分配臥具。在經藏與律藏中記載了他們的領執,佛陀也曾當眾讚歎他們。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就曾說道:「我聲聞中,博有所知,有勇猛精進,念不錯亂,多聞第一,堪任執事,所謂阿難比丘是。」阿難有很多強項―智慧成就、精進、正念、多聞,佛陀讚歎阿難「堪任執事」,是一個貼心的侍者。
 
沓婆摩羅子則曾向佛陀表達願意擔任為大眾僧分配臥具,以及安排應供次序的工作,而他也頗能勝任。因此,在《四分律》中,佛陀就讚歎沓婆摩羅子:「我弟子中,分僧臥具者,沓婆摩羅子最為第一。」可見佛陀是多麼地惜才,且能適才適用。
 
堪任執事,無悔奉獻
寺院就如學校,學校裡有校長、總務、教務、庶務等各種職務,也需要門房、警衛。在佛寺裡,住持是執事,知客、照客也是執事。你如何對別人介紹知客呢?是客堂的守衛還是接待員?其實除了接待來山的信眾外,它還可以是寺院的禮儀部門、形象部門。
 
僧團是個宗教團體,它並非如企業團體,只單一由領導者從上而下統一管理。在僧團裡,所謂「僧事僧決」,一切事務皆由全體僧眾決定,是從下層的每個人自覺、自發地尊重每一份執事而管理的。認識自己的執事,以及與他人的交集關係,還有在團體的定位,每個人便可以發揮自己執事的功能,增進團體的力量。
 
個人與團體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佛教在社會的教化功能是否能夠發揮,就是在於每個執事人是否堪任執事,是否充滿生命力與希望。就如每年的春天,當我們看到樹梢新綠的枝芽,就彷彿看到生命力的湧動一般。我相信人間一定渴望這種新生的希望,不論花開花謝,生命力依然躍動。執事人沉浸於奉獻的愉悅,無悔地投入,將此身心奉塵剎,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我認為領執時,應以這種態度來看待彼此的奉獻。
 
適才適用,各安其位
在團體共住共修一定會請執,時間或一年或半年,由領導人差派執事,大家分工合作。
 
參與教團的成員,由於個人的自覺、自主性強,因此,在僧團裡寺主或方丈面對的困難與一般企業團體不同。佛門不似企業,企業需要何種工作人員,才開出徵才條件,錄用適當的人。但是在僧團裡,不論任何人來求出家,教團所考慮的,從來都不是他擁有何種才能,而是在於他是否具有道念、道心。所以,執事的安排調動,只能是盡其可能地適才適用。
 
初出家剛入佛門的人,往往短期內還無法磨掉原有身分、地位的形象或心態,對於常住的執事就可能挑三揀四。如果自身具有特殊長才,還可以挑選適合的執事來發揮。但是如果毫無才幹,佛門的菜吃不了幾把,缺乏自知之明還東挑西揀,就可能錯過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佛門的執事是發心的人在做
我們常說:「佛門的執事是發心的人在做。」因此,不論做什麼執事都要把握因緣,安住學習。有些勞力的、基層的工作,只要個人心甘情願地去做,就可從勞務中磨練出道力,這端看個人的領執心態而定。心能安住於執事,專注工作,也專注於動中修行,功夫自然能水到渠成,因而有「香積出祖師,大寮出高僧」的傳統,如雪峰禪師當過飯頭、溈仰禪師當過典座等等。
 
寺院本身的體質要改變,佛教的形象要提升,就需要從人才的養成開始。這包括對法義的正確理解,對法門的精勤薰修,以及對執事的認真任事。不僅站在台上說法的是人才,在廚房裡煮食的也是人才。個人對團體的投入如果能逐漸深刻,就能感覺到「這是我們共同的平台」,它與自己息息相關。
 
大眾在各自的部門裡安住其位,安心辦道,教團自然能久住世間。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