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
香光尼眾佛學院

1980 年元月五日,舉行悟因晉山的典禮、觀音聖像開 光。儀式由白聖主持,煮雲剪綵,真華觀禮,參加的信 徒有一千多人。不到兩個月,三月三日,香光尼眾佛學 院第一屆開學,出席典禮的有白聖、聖嚴和清華山惟覺 等長老和尚。



 

悟因回想剛創校的情形:
 
當時學院的老師、學僧只有十一個人。我的理念是有多少學生都沒有關係,佛學院還是要繼續辦,大家一起讀書、報告、討論,許多大德都說這種方式的教育成本非常地高。的確,我們採取小班制,三、四十位同學分成五班,五個年級,就要有五個場地、五間教室,有不同課程的授課法師,這樣的成本確實很高。但是,在佛學院當中,每一年級的每一階段都有它成長、學習的檢核點,各年級的學習目標和重點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是全校一班制,讀完三、五年畢業了再招生,不是這樣的。
 
學院教育與寺院教育的融合,一直是香光尼僧團的特色。具體落實的方法則通過執事輪執、結夏安居、誦戒,以及佛學院課程的設計這三個途徑。
 
香光寺的人眾早期是每人輪執一個月,1982年七月「輪值轉變為以組群運作輪值,設有法堂、講堂、大寮、庭院組」。誦戒從1980 年悟因晉山就開始,依佛制半月半月誦戒,輪流每次由一人誦比丘尼戒,其他人坐聽。
 
1982 年五月九日,香光寺舉行第一次結夏,當時共有比丘尼8人、沙彌尼11人,依廣化老法師安居。1987年第六次結夏時,比丘尼多至44人,沙彌尼也有14人,可見僧團人眾在這五年間增加的速度。
 
佛學院的教育方針是將佛法與生活連接起來—學僧一面研究佛學理論,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體驗—這正反映了佛學講座跟齋戒學會追求的理想。悟因很強調從教入禪,「修中學」的重要,她的想法可從她對佛學院的新生開示中看到:
 
出家後要充實自己,也要學習領眾。學院安排的實習課程,以「菩提系列」活動來說,這是一種領眾訓練,不僅要帶居士們念佛,還要學習開示,教導佛門行儀;此外,還要學習群策群力的精神,學習聽懂別人的話,與人配合,彼此在相互幫助中完成一項活動、一個課程。⋯⋯
 
在修學次第上,須先學習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禮貌、應對進退,這些絕對不因為修學佛法而忽略。中國佛教的僧院生活不用乞食,祖師大德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自耕自食的明訓。現階段的佛教,不著興在農耕作務,但內務的處理,還是需要自理。如日常生活中的輪流烹煮、灑掃庭院、殿堂鐘鼓、供佛齋僧等,盡量合群、發心,這些事不可能因為要持咒、念佛、禪坐而省卻,該怎麼做,就得怎麼做。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