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義大利梵蒂岡行記
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



還有一個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這也是貝爾尼尼(1598-1680)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又稱「亞歷山大七世之墓」,與聖心祭壇南北相對而立,其中紅色大理石做的紅綢緞,教皇呈跪姿禱告,下面的骷髏和手中的滴漏,象徵死亡的必然和時光的流逝。座下四個雕像彰顯了教皇的權力與美德。右側神像腳踩地球儀上的英國,意味「現實」(truth,意指教皇對英國新教的壓制。)左側懷抱兒童的是「慈愛」(charity),其後為「謹慎」(prudence)和「公正」(justice)。紀念碑下,是進出教堂的一道方便捷徑。
 
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是17世紀中葉一位重要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在位時間是1655年至1667年。腳踩英國的雕塑反應出亞歷山大七世對英國國教「反對」的態度。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下,英國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並成立了自己的國教。亞歷山大七世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他認為英國國教是異端,並對英國國教會實行了苛刻的政策,包括禁止天主教徒參與國教會的活動,禁止英國國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婚姻,並禁止天主教徒向英國國教徒傳教等,這些政策加劇了兩個宗教之間的對立和敵對情緒。
 
但同時,這位教皇又被譽為最開明的教皇,他不僅宣佈中國天主教信徒可以參加祭祖敬孔禮儀;也要求傳教士應使用當地的語言傳教;甚至以必須能誦讀拉丁文為條件,准予祝聖華人為司鐸。這些開明的作法,讓天主教在當時順治康熙年間的中國大為發展。
 
參觀聖彼得大教堂的路線就是從這個紀念碑下的門進入,一進來聖彼得大教堂,就見到貝尼尼這件作品。歐洲的大教堂,是神意的集中體現—村民們為教堂獻上金錢,領主為教堂獻上土地,藝術家為教堂獻上才能,所有的語言、音樂、聖劇和無言的雕像都匯聚在一起,凝結於藝術,又超脫於藝術之上,這是信仰的象徵,也是愛的象徵。而歐洲宗教亦不能離於政教合一的宗教文化,那些教堂建築和雕像不但傳播和宣講教義,同時也傳遞社會意識型態的內容以及歷史,是非常豐富,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深入了解。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