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生與死_從倪敏然之死談生與死的課題
如何看待自殺事件

演藝界的名人倪敏然自殺事件發生後,整個社會弄得紛紛擾擾,動盪不安。 從宗教的角度如何來看待倪敏然事件?作者將從媒體報導、生命教育、自殺對個人的影響及佛教如何教導苦與苦的止息等來談「生與死」的課題。



先來談談如何看待自殺事件。倪敏然之所以自殺的原因為何,從報導來看,有說是憂鬱症,有說是財務問題,有說是感情糾紛。這些都可能是原因。但是一個人遇上這些問題就會構成自殺嗎?這是整個社會思惟這個問題時的盲點,也太把問題單純化了。發生了事件當然要去追究,但是從什麼切面去探討問題,可能是更重要的。除了從個人之外,我覺得有時也可以從整個社會、文化的步調來深探追究。

以現在的社會發展來說,台灣社會變遷快速,我發現,整個社會的文化是更多元,步調是更快。舊有的秩序在劇烈地解構當中;新的秩序尚在摸索。文化的相互激盪,軌道顯得多重而淩亂。這種變遷,不要說家庭生活的方式改變了,教育、求學、就業、職場,乃至異性、同性的婚姻觀、銀髮的人生、師生的關係,這些都在解構與重組。面對社會劇烈的變遷,個人內在產生矛盾衝突時,難免構成很大的壓力。因此問題焦點不只是個人的困擾,不只是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是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際的多重關係之中,他如何去看待、處理這些壓力。能逃避嗎?有的人抗壓性比較弱,有的人就能夠透過其他方法來紓解。因此,如何解決個人抗壓性弱的問題,確實是不容忽視、不得不思考的。

事實上,人的生存本能是相當強韌的。「自殺」,在佛法的解釋反而是一種強烈的生命意欲!因此要杜絕社會上的自殺事件,莫過於教導如何「好活」。這是我們的教育,尤其最近相當受到矚目的生命教育的方向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