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93 期
2008.03.20
釋悟因
春風化雨戒的學習與檢核
談「戒律」時一定要探其根源,確切掌握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緣起法中,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互尊重」,要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存。自己好活;也尊重別人好活。—這是修行布施無畏的最好法門。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是苦,真實不虛。」說世間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說了苦諦,一位偉大的老師不可能不告訴我們有關苦迫的解套方法。佛陀所說的方法,法門非常多,有八萬四千法門—誦經、念佛、持咒、布施、持戒、禪修等都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數目何其多,為什麼這麼多?在在說明:眾生的根機有多少,習性有多少,煩惱有多少,解決的方法就會有多少。法門雖多,但佛法的修學,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學。
佛陀在世時,有很多在家居士修行修得很好,像頻婆娑羅王、須達多長者、耆婆醫師……,他們持戒認真,對佛法信受奉行,是佛弟子的楷範。出家比丘眾像舍利弗、目犍連、周利槃陀伽等,也都奉行戒、定、慧三學的修學。比丘尼眾如差摩、蘇昧達、吉那達多等,也都是我們的楷範。他們都是從戒、定、慧三學下手修學。
戒與三學的關係
有人曾經問我:「師父,您是修大乘還是修小乘?漢傳、南傳、還是藏傳?是修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我說:「若要盡數漢系中國的宗派,還有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俱舍宗、成實宗、唯識宗等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共十個宗派。這十大宗派各有所依的經典與論典。我修學佛法比較重要,而不在哪一傳承、哪一宗派;是大乘還是小乘。這十大宗派都必須持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是通往解脫道的三無漏學。是大、小乘的共學,任何一個傳承、宗派的共同內涵。三學可以說成三個階梯,最初階就是戒學,是所有基礎的基礎。然而三學常常是緊密相連,難以切割。持戒莊嚴,可以得到智慧,得到解脫。這叫「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得解脫。」反之,不修戒不可能得到禪定。不修禪定,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乃至世俗智、法智、無漏智、一切種智等無由得生。再進一步談,「智慧」是解脫的根本,但是智慧很抽象,從哪裡可以看得到?從身、口、意的持戒與禪定去表達。
總說戒學
戒的根本精神-布施無畏
談到戒學,一般人的印象每每是: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或者是犯戒後有懲治或制裁,但這只是戒律消極的部分—防非止惡,即「諸惡莫作」的意思。其實,戒律還有積極的一面,就是要利樂、利益眾生。要做什麼?怎麼做才是如法如律?因此,談「戒律」時一定要探其根源,確切掌握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緣起法中,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互尊重」,在人與法、人與團體、人與大自然間,要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存。自己好活;也尊重別人好活,運用大自然的資源;也要尊重大自然的資源。—這是修行布施無畏的最好法門。
出家在家的要求不同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眾、出家眾。出家有男眾、女眾,在家也有男眾、女眾。佛陀的教法,出家與在家持守的戒律不同,出家眾的戒律要求有其特殊的部分,最明顯的是淫戒。出家眾持「不淫戒」;在家眾持「不邪淫戒」,世俗的男女仍是有家庭合理的性生活。在家眾戒律的基礎: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尤其前四條,是性戒,也是布施無畏的最好法門。這些戒律,不管佛陀出世或不出世,都應持守。
持戒的歸趣
若持戒莊嚴,身心可以安定。漸漸的,覺知能力加強,就可以修止、修觀,三學不斷增上,進一步得到出世的解脫,這是持戒的宗旨歸趣。因此,不要持奇奇怪怪的戒,要問這對自己身心的安詳寧靜有幫助嗎?「戒禁取見」,就是執持那些有損而無益的邪戒。持戒時,要能夠辨析: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善的因緣,才能幫助身心安寧;不善的惡法,反而會回過頭來反噬身心。這是世間必然的情況。
佛陀告訴我們:持戒就是在修行「布施無畏」,因此,持戒的人生前會得到好的信用,好的名聲,讓別人信任你,對你感到無所畏懼。往生後,可以升天增上,至少可免除墮三惡道的苦。最重要的,持戒可以不疑悔,對自己的行為,於身、口、意上的表現,可以沒有遺憾。生前持戒,在臨終的時候,沒有後悔,身心安然無懼無畏。此即保有人身。
種種譬喻說持戒
喝酒的禪修者:喻禪修要以戒為基
在塵寰世間修行、學佛,常常要面臨考驗。很多年前,有個人住在台北南港,非常用功,喜歡禪坐,聽說修禪修得非常好,有境界出現,大家都很護持他。南港的冬天很冷,有人就勸他:「喝點小酒比較暖和,通通血脈。」我第一次陪師父上人去看他時,發現他身心安詳;第二次看他時,圍牆邊開始有幾支酒瓶;過兩年再去看他,茅蓬周圍堆滿了酒瓶,聽說已經酒精中毒。如此,還可以禪修嗎?爆掉了。多可惜啊!這是現代版的。
持戒是修定、修慧的基礎。尤其有禪定工夫之後,更要以戒當柵欄守持著,定、慧才不會漏失。修行是要減少煩惱,增進戒、定、慧,如果因不持戒,走上歧路,真可惜。
降龍的沙伽陀:可以降龍卻無法照顧自己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具神通的比丘叫「沙伽陀」。有天,某地方出現毒龍吞噬人們。沙伽陀比丘運用神通降服了毒龍,為民除害。國王及全國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問他喜歡什麼?他說在家的時候喜歡喝酒。大家就拼命送他酒,他也就喝了。有一天,佛陀與阿難外出經行時,看到路邊躺著一個人,那個人吐得一蹋糊塗,衣服都弄髒了。群鳥飛到他四周吃吐出來的穢物,還在他身上跳來跳去,大小便,很是喧鬧。那人身上穿的好像是比丘的袈裟。
阿難問:「那人是誰?」
佛陀說:「沙伽陀比丘。」
阿難:「哦!他不是有神通嗎?而且他曾降伏毒龍,為民除害。」
佛陀:「他現在連自己都照顧不了,還降龍!」
在律藏裡面的沙伽陀,禪定工夫一流,而且有神通力,卻功虧一簣,令人覺得惋惜。犯戒就在一念之間,有時候一個缺口沒處理好,堤防就崩潰掉了。持守戒律是要付諸身、口、意的行動,並非只是知道理論,而是要成為實際的踐行行為。
持戒是尊重生命的展現
持戒是自己守法,遵守道德行為。不但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讓別人有生存的權利。
1997年,禽流感在香港發生首起死亡案例之後,數年來陸續在十幾個國家爆發疫情,比SARS的傳染力還強。類似這種傳染病,當個人發現被感染時,基於對生命的尊重,應主動向醫檢單位報備並積極接受治療,避免將感染源擴散。又像喝酒不開車,不吸毒,乃至防範愛滋,讓自己好活,也讓別人好活。這也是說明了持戒是布施無畏的法門。
所以,持戒是積極的,是一種正法的生活,是尊重生命的展現。大家都能夠相互護持,共同蘊育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過海關託帶東西:喻持戒要有智慧
持戒,除了遵守戒規,也必需具有智慧才能持戒清淨。舉例來說,早期國人出國喜歡買熱水瓶、電鍋、漂亮的衣服等。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機場準備返台時,有一位居士靠過來說:「師父!我歸依您耶!」我說:「哦。」居士又說:「我看你行李很少,我的東西麻煩您幫我帶,放在一起,然後我們一起回台灣。到高雄的時候,我可以送你到香光寺。」雖然覺得這位居士很親切,可是我想想,他那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早期是熱水瓶、電鍋,現在甚至有走私槍械、毒品,或其他危害國家社會安全的東西。所以,幫別人之前要先想一想,寧可嚴肅一點,不做一時的爛好人,否則惹禍上身,幫助他人犯戒,自己也犯戒。這不是布施,是助長不善法。
持戒要堅忍,不要接觸不好的因緣
持戒的生活與「觸」有密切的關係。接觸不好的因緣就容易受迷惑。有的人自認武功高強,左一個圓融,右一個不執著。到酒店、色情店去度人,於是喝酒、嫖妓、賭博,最後肯定是被度走。有的人說:「緣起嘛,緣起無自性空。像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都是空的。」但佛陀告訴我們:佛法說的「空」,不是斷滅空。《心經》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們的理解還不夠,但要深信因果業力不失,世間是有業、有報,有善、有惡,有聖人、凡夫。沒有禪定與智慧的抉擇真本事,隨著自己的業力習氣轉,三世因果業報你要怎麼圓融?沒有證量,「明知山有虎,卻向虎山行。」那是自往地獄火坑跳。所謂「染緣易就,道業難成。」在染的因緣法裡面,可能被薰染得變樣,自己還不自覺。
因此,持戒要有定力,要有一些堅持及堅忍。在家居士持戒遇到環境的考驗比較多。在你的環境當中,盡可能不去接觸不好的因緣,不去喝酒嫖賭的場所。不只出家眾不可以去五家托缽,在家眾也應少去那些地方。勉勵自己福慧要增上,就要往減少煩惱、困惑的方向精進。世間永遠有利息:善的行為,有善的果;不善的行為,有不善的果。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影響力,不斷地反薰著你的身心。
讓自己沒有負擔—無畏,過著不悔的生活—無畏,這是為什麼持戒最重要的原因。
比丘入軍陣戒:喻持戒是合理的生活態度
在出家的戒律裡,我很喜歡講一條戒律:戒比丘入軍陣中。軍隊裡本來就是訓練戰爭殺伐,是非也多。有位比丘去到軍營裡,國王知道了,就叫他來問:「你來多久了?」
比丘說:「有幾天了。」
國王:「你來做什麼?」
比丘:「沒做什麼,只是路過。」
國王:「你接下來要去哪裡?」
比丘:「我想去向佛陀禮座。」
這位國王就是波斯匿王,他準備了一份禮物交給這位比丘,說:「你去看佛陀時,請替我將這份禮物呈獻供養佛陀。」
比丘就離開軍營去看佛陀,並把禮物呈給了佛陀。
佛陀問:「禮物從那裡來的呢?」
「波斯匿王要我帶過來的。」
佛陀明白了波斯匿王的用意,就呵斥比丘:「出家比丘跑到軍營去做什麼?如果軍隊請你去說法或輔導,可以去,但最多只有幾天。如果沒有事,一個訓練軍隊的場所,豈容你在那裡!」
我們可以看出:波斯匿王對佛陀的信任,以及對僧團的護持。他知道佛陀會告誡比丘,不准比丘沒事到軍隊閒逛,容易被當作可疑人物看待。這條戒律雖然是出家戒,一般人也是要遵守的。因此,持戒更要知「因緣節度」,要知道因緣時節,知所進退,這也是修無畏的方法之一。持戒律是合理正確的生活態度。在家庭及社會中,個人謹守分寸並相互護持,同時要教導家裡的人,這些是一定要傳揚的。
被罰款的工作者:喻持戒是工作態度的正確性
我再舉一個例。有一位居士跟我說,他從事營建工程業,曾因為延誤工期而被罰。七罰八罰,連營建的材料費、工資及設計費都虧損掉了。怎麼會這樣呢?
剛好旁邊有位居士聽了,便說:「你為什麼會一直遲延呢?你要改變你工作態度的正確性。」又問:「怎麼罰的?罰也會影響彼此的利益。」
虧損的居士說:「延一天罰千分之幾,延二天罰千分之幾,一天一天的扣。扣到最後,連本帶利都被扣光了,自然一毛錢都沒有賺到。」
另一居士說:「你接下工作後,就要按時施工。工程進行首重管理人、事、時,尤其對時間要有概念,要遵照約定在限期內完工。另外,如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出現,這是合理的,你可以提出交涉;縱使要罰的話,也還有折扣可以打。」
施工守時、依約行事、付款酬報,隱含相互尊重的規範,而訂出遊戲規則。世間法如此,何況修學佛法、出世間法!一位偉大的老師不可能不教導他的追隨者,將所教導的法則內化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並堅持這些準則。—即使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出現,使終極目標難以達成。—但在目前,仍舊知所進退,堅持奉行大方向,力求正確。這不是對別人說,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堅持。
吃鱉的現報:喻持戒是惜福的生活態度
持戒是一種惜福的生活態度,吃要吃得健康,而且不殺生。
我曾經聽過一個喜歡吃鱉的人。他將鱉放在有水的鍋子裡面,用一個有幾個洞的蓋子蓋上去,然後鍋子慢慢加溫。水一熱,鱉就會從洞探出頭來,他就把香麻油和著醬醋等佐料往鱉的嘴巴裡倒。一倒之後,鱉就沈下去。等一下又加溫,它又冒出來,他再加佐料。連續地做幾次,最後把鱉煮熟了,於是上桌成佳餚,以為這樣很好吃,是享受。有一天家裡失火,他張惶地趕快逃命,卻被陽台上的鐵窗擋住去路。他急著要衝下去,結果頭是出去了,身體卻卡在鐵窗中。消防人員拼命從下往上噴水救火,水柱卻直灌入他嘴巴。火已經燒到他身上了,他又拼命喝一肚子的水,最後還是活活燒死。
有人說:「持戒很苦,很束縛。」但所謂美食享樂,要像這樣殺生嗎?持戒是一種惜福的生活,消極的持戒是「諸惡莫作」。積極的持戒是「眾善奉行」、「慈悲喜捨」、「自淨其意」的表現。在日常生活飲食,素食就是以不殺生為要,是惜福。在我們還沒有解脫以前,這樣的惜福,至少在世間是安心的、安詳的、寧靜的,是布施無畏。
持戒就是修行
持戒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是走向解脫道的第一個步驟。若只到廟裡燒燒紙錢,銀紙燒完,銀貨兩訖就沒事了,這樣的宗教行為是墮落的。《金剛經》說持戒的功德大於布施。為什麼?因為持戒是布施無畏,就從身、口、意的行為去踐行。要淨化自己身心,是要有所付出。它不只有理知,持戒就是修行布施無畏的行為實踐。
從自己的身心去分判: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會讓你心安?什麼會讓你心不安?這才叫信仰、正信。以在家居士來說,三歸五戒是基礎,若有因緣再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短期的,三歸五戒是終生奉行。修學佛法就從持戒—布施無畏開始,這就是行「道」。
「道」是什麼?道是方法、道路、法門,是「乘」。「乘」的梵語是YANA,音譯為「衍那」,是度脫、運載的工具,如同船隻、腳踏車、摩托車、汽車、飛機等。有人說:「我要修大乘法,要坐大船而不是小船。」然而想要度脫,並非從別人身上開始,是從自己身心的持戒—布施無畏—開始。從自己的身、口、意去實踐生活規範,這無關大乘或小乘。不管修大乘、小乘,或修任何的法門,持戒是修學佛法的基本—布施無畏是修學佛法的道。
戒律在那裡?就在生活中。從自己的身心先學著辨析善惡、是非,因實踐才有修證。修行法門,總在戒、定、慧三學,而三學就從持戒、學戒—布施無畏—開始學起!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