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上) -戰後台灣佛教發展: 大專佛學社
周宣德、李炳南、懺雲 扮演重要推手



雖然佛學講座只有兩天,但仍精簡地結合了李炳南的講座和懺雲的齋戒學會。香光尼僧團的許多尼僧認為,她們之所以會決定出家,都是這類佛學講座的功勞。在我所聽到的許多故事中,我想引用一位尼僧參加佛學社的例子為此章節作結。
 
JJ(化名)是在1990年加入香光尼僧團的,她曾是國際商專正定學社的一員。當時,已有十一名社員加入香光尼僧團。JJ在社中非常活躍,並擔任社長。由於校方不允許出家人進入校園,因此,講座便移至學校附近的寺院舉辦,並在香光尼僧團的分院紫竹林精舍聚會。有兩場在寺院舉辦的講座,尤其讓JJ印象深刻。其中一場是由一位是輔仁大學西班牙語系畢業的尼僧所講,內容是關於西方極樂世界。JJ說,這是她第一次學習到何謂「淨土宗」。另一場演講―「慈悲與智慧的追尋」是由另一所大學的佛學社成員所講,他後來也出家了。JJ在1986年參加懺雲的齋戒學會,她對佛教梵唄很感興趣,於是與幾位志同道合的社員,一起到紫竹林精舍向尼僧學習法會時所用的法器。於是,這幾位學生便開始主動一起讀經、念佛和拜佛。
 
這段小故事顯示出,1960至1980年代,對大專學生推廣佛教,並為台灣佛教復興鋪路,周宣德、李炳南和懺雲三人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麼重要。周宣德和李炳南推廣佛教的方式,明顯是源自於自己的教育和經驗,兩人在學習佛教前,都受過儒家思想教育,因此樂於用儒家思想來教導佛法;也可能是因為如此,國民政府才允許他們自由傳教。在當時,政府積極以中華文化守護者自居,以做為與中共的強烈對比,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周、李兩人雖致力於向知識分子傳播佛教,尤其是大專學生,但並未鼓勵他們出家。
 
事實上,有些跡象顯示,他們不贊同選擇出家,尤其是李炳南。對他們來說,成為居士對中國佛教的未來同樣重要。關於晚清到民國初期的佛教居士研究史料還不多,但這段期間他們的確相當活躍,對中國佛教也有極大的貢獻。周宣德和李炳南或許無法看到他們努力的成果,但若是想瞭解為何在廿世紀最後的二十五年間,台灣有這麼多年輕知識分子出家,就不能忽略兩人在推廣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所扮演的角色。
編者註:本文摘譯自《傳遞香光:當代台灣的香光尼僧團與佛教比丘尼》(Chün-fang Yü. 2013.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