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層次 點滴挪移
14漸具功德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 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 成就,當得作佛。」



台灣話有句話說:「食無三把青菜,就要上西天」,福德資糧是以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種植善根因緣,需要長遠累積、培植。修行也是如此,需要漸進累積,才能根器成熟。不是今天發心來打坐,馬上可以開悟證果,開悟證果是沒有速成捷徑的。《法華經》所說功德成就、「當得作佛」,更是讓我們反思:倘若修行時追求快速成就,以為修行是「得來速」,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如此根基不深不穩,這對於生命的改善又有何貢獻?
 
常不輕菩薩修了二千億佛,然後又二千億佛,而後復有千萬億佛,修行道路如此漫長,一如我們修法,必須具有長遠心,接受許多考驗,才能讓自己的根器成熟。
 
經文中提到許多佛,說明佛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尊,而是有許多尊;佛菩薩的示現,作了最大的楷範,告訴我們:「眾生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這麼多的佛都成就了,不是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成就,諸佛都是這麼用功,向上努力,成就功德,成佛來做眾生的楷範。
 
生命有兩種選擇
我們學佛以後,信仰因果,要解除世間痛苦,不是急於一時,而是努力一點一滴改善與挪移生命的層次。
 
生命有兩種選擇,一是在六道輪迴,自甘墮落往下掉,一是走上佛菩薩聖人的路。世間本來就有「往上托」以及「向下拉」兩股力量,彼此拉扯,不是起了善念就能一帆風順,正是在這兩股力量之間,展現出堅定信仰的力量。
 
本省有句話說:「作惡作毒,騎馬轆硞」,意思是有人壞事做很多,果報卻還不錯;有人做很多好事,卻不見得有很好的果報,無論如何,這都在說明「有報」。
 
因緣果報 不會混在一起
常不輕菩薩不斷為增上慢的四眾弟子講經說法,這些弟子並非沒有修行、或沒有受持《法華經》,他們積累功德,功德不斷增上;但同時也不自覺造了「輕慢他人」的業,有該得的果報。因緣果報,「一碼歸一碼」,是不會混在一起的。
 
「報」是什麼?就像工作得到的報酬,無論善惡,一點一滴都跟你的生命有關,我們要深信因果。有人說義工看起來不賺錢,但是因果是存在的,佛菩薩全都是義工,難道他們修的都不算嗎?
 
中國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中國的積善與積不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祖先做得好,能庇蔭子孫。相對的,當子孫不賢、不善、不孝,會責在祖先積德與否。
 
佛教則是從個人來看因果,「點滴在心頭」是積累在個人身上,而家庭、社區、乃至社會國家,也互有關連。佛門講「業」,有「共業」跟「別業」。「共業」是大眾構成的共同行為模式,並不會因為你離開世間,一切都切割得一乾二淨,要深信世間永遠有利息;「別業」則是個人的特質,每個人的關注點不一樣,行事有各種差異。故四諦修行總綱分二道:業道支與聖道支。
 
因緣要從智慧、福德去累積。最大的福報從「慈悲」培養起。人與人之間許多隔閡,許多難解的問題,一定得從慈悲出發,只有慈心才能化解千重萬重疊嶂,尤其在公家部門任職,職責重、負擔大,但相對有權在握,能造福蒼生,所以位置愈高,更是要慈悲哦!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