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盡還甦時
孰善孰惡 孰是孰非



民國87年,趁在方丈室領執之便,向師父請法,師父對我說「路人見佛像」的故事。
 
路人甲看見路旁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尊佛像,覺得佛像被棄置地上,很不恭敬,又怕佛像被往來頻繁的人車損毀,因此將佛像恭敬地移到路旁矮牆上。此後,往來的人們看到牆上的佛像,都會雙手合十或鞠躬以示敬意。
 
某日,一連數天大雨,路人乙路過此處,看見佛像無片瓦遮蔽,不忍心佛像任憑風吹雨打,因此脫下頭上的斗笠,戴在佛像上。雨停了,過往的人們依舊對著戴斗笠的佛像恭敬地合十或鞠躬。
 
數日後,路人丙看到戴斗笠的佛像,心想:把斗笠戴在佛像上太不恭敬了,而且將佛像放在牆上,萬一被人不小心碰到,或被在牆上追逐的貓咪撞到,掉落地上,不就損壞了嗎?因此,非常恭敬地將佛像移下,放到路旁牆角。
 
故事說完,師父問我:「路人甲、乙、丙,孰是孰非?」
 
之後,師父說:「這不是善惡是非的問題,不論路人甲或乙或丙,他們對佛像所作的行為為何,他們當下的起心動念都是善的。佛教與儒家都勸人行善,但是,佛教與儒家的不同,在於從善與惡兩極之間,看到人性上有許多不是僅用善惡就可以框定的。」
 
一向以「二分法」模式思考的我,總認為事情不是對就是錯、非黑即白。聽完師父的開示,猶如醍醐灌頂,並在往後的修道生涯,奉為圭臬—對人對事要觀察動機,同時要善觀因緣,避免二分法,失去彈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