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說禪(四):  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
7在見聞覺知中見自性



一切法不可得
大乘佛教的禪法常說心性是空寂的,「空」指的是什麼?這不是在說宇宙空間的「空」,那是色法的虛空。佛教的「空」就是「無念」,沒有執著,沒有「我」,是放下的。
 
佛教所說的「禪」,是以人生觀來看待的。生命的愛別離、怨僧會或老、病、死,這些都是現象,我們因為執取這些現象而造成自己的痛苦,你拚命執取到最後,終究「不可得」,是「空」的。
 
然而,你一直在望著前念、後念的生滅,如何看待每個念頭的生滅?這些生滅法還是存在的,不是全部都是「空」的。它們透過你見、聞、嗅、嘗、覺、知的執取下,就如作夢一般,感覺很真實,又很虛幻,你什麼也抓不到。
 
禪修就是讓我們在這如幻的夢中,嘗試逐漸清醒過來。
 
要學著放下,只有靜下心來,看著你的念頭,不斷地去看著念頭生滅,了知生滅無常,這其中無有一物可得,你自然就不會再去執取任何事物。如果你說在生滅當中有不動的,最後就會變成「無情眾生也可以成佛」。「無情」就不能稱為「眾生」了,無情無法成佛!如果無情可以成佛,就讓他們成佛去了,哪能輪到你呢?我們一定要建立正確的知見。
 
第一義諦不離見、聞、覺、知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二諦分別為「第一義諦」與「世俗諦」。如果不知世俗諦,就無法得知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從哪裡來呢?就是從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來。這些儘管不等於我們凡情的所見、所聞,但第一義諦還是不離見、聞、嗅、嘗、覺、知,自己要從無常裡體悟,不是在身心之外另外有個東西可以追尋。它就在你坐著、站著的身心裡,就在你的知見裡,它跟知識與能力無關。
 
所以,一切法都在見、聞、覺、知裡,在你知、你覺的範疇裡,而不是在說宇宙是「空」的、空寂的,佛法不在講這樣的世界,禪修也不在講那個部分。禪修說「無相」,萬法本來無相,你想要裝成哪一個相,這不就是你認定的嗎?它不就是剎那的「過去」嗎?
 
這些不是在講理論,你在實修前確實需要去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方法,這方法還是得回到自己的身心。身體的變化你可以檢查感覺到,你也不必太鬆,也不必太緊,身心和諧,讓自己安然自在,知道自己要如何用功。
 
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想引導它到哪邊,就可以到哪邊。一切萬法不離自心,修行不外從意識來轉,不思萬法,性本如空,就看你如何引導你的心。
 
坐在禪堂,就要瞭解自己的心,瞭解自己的習性,瞭解什麼是用功,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你這一顆心。
 
穿透「有」的迷障而見到「空」
《華嚴經》有一句我最喜歡的經句就是:「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這就是說如果你修了很多善行、善法、善業,而這些善法是基於什麼心態來修的呢?若不是有菩提心或雖曾發過却已忘失,則所作所行仍是世間輪迴的果報業行,這些當然是輪迴三界的魔子魔孫的業報。有時是自己被妄心所沖昏,或被世間的是非善惡、名聞利養所沖昏,而忘失菩提心,此時所修的諸善法都會變成魔業,忘失菩提心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未發菩提心呢!
 
「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常說是無所得的心,或「空」的心。這種「空」不是空無一物的「空」,而是當體空性的「空」。
 
佛教說的這些都是從「有」說起,而非從「空性」說。佛教不共世間的諦理就是「三輪體空」,這就是心性本空。「三輪體空」是什麼?就是「有」。
 
穿透「有」的迷障,你就能見到三輪當體即空。
 
如何見到「空」?我們還是得按部就班,規規矩矩地去「認真」用功。就是要認真地去處理自己,以心看心。心在哪裡?根本沒有具體的東西可以拿出來示人,但它確實無時無刻不在運作著,只能自己親自進入去體會、思惟。
 
「用功」仍然是無「相」可得,雖然沒有相,你就是在那裡用功,而且方法要正確,不是說世間是「空」的,就什麼都不做,以為這樣就可以解脫,這就落入邪見了。
 
老莊的宇宙論說世間是「空」。所以,佛教在魏晉六朝進入中國以後,禪法從江南開展,也接收了中國這種浪漫的、活潑的思想,演變成為中國佛教特殊的精華。但禪法所說的「空」,絕對不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或天馬行空的空談,也不是空無一物的頑空。禪法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這並不是指禪法毫無理論基礎,《六祖壇經》就是最好的證明,它是直指心地的法門—「心即是佛」、「見性成佛」。
 
佛教在印度時,從觀察「四大」、「五蘊」而了知無常,現在常常很多人說修法修到一段時間後受覺就要消融。什麼是「消融」?其實是自己真正地看到無常。達摩祖師也說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因緣聚散不定,是無常的,一切法緣起和合,其中根本沒有「我」,皆是空相。「地、水、火、風」這些也都是消融的。
 
「無常」是什麼?就是「無相」、「無念」、「無住」,但不是空無一物,它是一種修行的境界,還是得回到自己身心來的。禪修在告訴我們的,是對自己身心的一種放捨。一方面是放捨,一方面很清楚的是一切法在生滅當中,但不是空無的,它沒有離開自性,那本來就是你要認真去觀的。
 
從「教」入「禪」或從「禪」入「教」是法門不同,但成佛解脫的目標是一致的。「禪」在哪裡?絕對在每個人的身心之中。自己靜下心來,就可以觸摸得到,它是一種非常活潑的心的智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