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或還滅:《正見經》中十二支緣起
知生之四諦



 
生的定義
入胎

經文中用了很多同義詞來解釋「生」,各各有情有不同的生。「生」(jāti)以佛教專業的術語來說是:「識」在特定的任一界(地)生起的第一剎那。以人或哺乳動物的角度來說,「生」並非一般常說的「從母親的肚子生出來」叫做「生」,事實上,「生」在受孕的那一刻就發生了。種種的有情如人、天、餓鬼,當他的相續心在此世滅去,在另一界顯現的剎那,就是所謂的「生」,有種種的眾生在不同的界出生。而「生」最直接的意思可以說就是「入胎」,或者如經文「出生、誕生、入胎、轉生」等,在佛陀時代,這些字眼都是世俗上用以描述「生」的同義語。
 
現起諸蘊

經文中以另外二個佛教專有術語來描述「生」。第一個是「現起諸蘊」。諸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蘊。「生」即是諸蘊顯現,或是在這個界出現。在受孕的那一剎那,五蘊即一起顯現。就人類的「生」而言,最基礎「色」的提供就是受精卵(胚胎),胚胎就是色蘊。當一個過世的有情的相續心,與此胚胎連結後(即識與新存有的連結),受、想、行蘊也同時生起,因此,我們說五蘊是一起聚集生起的,「生」是現起諸蘊。
 
獲得諸處

「生」的另一個解釋是「獲得諸處」。「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處。以人為例,「處」是為了作為「觸」生起而有的聚集。有兩個基本的「處」作為生的基礎:第一個就是「身處」,這是指受精卵,其本身就可以感覺外在的環境。
 
第二是「意處」,也就是識處,是所有後來心識活動的基礎。其他的「處」會隨著胚胎的發展慢慢生起。根據經典上說,其他道的眾生,如天道、地獄道等眾生,他們在投生時,所有的處皆同時生起。
 
生起貪心,就是出生在畜生道?生起瞋心,就是出生在地獄道?
心理的生?生理的生?

關於「生」,有一點是比較具爭議性的,我想來談談看。
 
心理的「生」

一般十二支緣起中的「生」所指的是生理上的出生,但有另一個說法:「生」是指心理上心念的生,並且認為若僅將「生」理解為生理上的「生」,是不了解佛陀教法的。這種說法進一步的推演是:當一個人生起瞋心的當下,他就是「生」在地獄道;若生起貪心,就是「生」在畜生道;若生起了歡喜、慈愛心,那時他就「生」在天道。
 
生理的「生」

但是,若我們僅依據經文的解釋,經文上所指的「生」,是一般普通的觀點,只是佛世時印度人所用的一種表達方式,並且特別指出因「生」而為不同的有情。當仔細閱讀經文,會發現此處所指的「生」,具體來說就是受孕。
 
接著要問的問題是:什麼是構成受孕的原因?為什麼有情會在不同道上出生?為什麼一個有情會生為天人,而不是畜生?為什麼一個人出生為人,不是一個阿修羅或餓鬼?在這裡,舍利弗回答,同時也是佛陀所說的:因為有「有」,所以有「生」。因「有」之集而有「生」之集。此時所探討的,已不是在看這一世,而是跨過此世,向前再看前一世。
 
隨堂問答

問:「生」之定義是現起諸蘊,獲得諸處,而「老」的定義是壽命減少,諸根熟壞。「生」的那一剎那之後,繼續成長的名色是屬於「生」的階段,還是進入「老」的階段?如何定義「老」的起始點?
 
答:從字義來看,經典中「老」只是很普通的用詞,例如長老,長大了就老了。並沒有給出一個很明顯的敘述,說明幾歲算是「老」。經典中只以一些象徵來說明什麼是年老,例如髮白、皮膚皺、牙齒脫落。
 
問:當人入色禪、無色界禪時,是否也是一種「生」?
答:當一個人他還是人時,我們不會說他入無色禪時,是一種「生」。只有當這個人過世了,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那時才會說這是一種「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