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說禪(四):  祖師西來意/南嶽懷讓禪師
3同證吾身,各契一路



以身體為喻,印可入室弟子
南嶽懷讓禪師的入室弟子總共有六人,他以自己的身體作比喻,來為這六位弟子印證認可。
 
懷讓禪師說:「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一路。」這是在對弟子們說:「你們六個人共同印證於我的身體,各個契合於某個部分。」他接著說:
 
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
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
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
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
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
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一人得吾眉,善威儀」,這位得到懷讓禪師「眉毛」的人指的是常浩禪師,他謹守戒律,具足威儀。
 
「一人得吾眼,善顧盼」,這位得到「眼睛」的人是指智達禪師,他特別擅長顧盼鑑別,也就是遇事能當機立斷,就如眼睛看見後能馬上判斷一般。當然禪師並非以一般的眼睛在看事情,我們平常人都是以喜歡或厭惡來判斷,所以大多是昏亂而迷惑的,而智達禪師則是以智慧的心眼來判斷,不執於好惡。
 
「一人得吾耳,善聽理」,這位得到「耳朵」的人是指坦然禪師,他非常聰明,尤其擅長聽辨論斷。佛教禪修還是有一些理論需要知曉,他很快就可以幫人家解析。就如佛陀座下的舍利弗一般,對於佛教理論能馬上辨析,毫無差錯。
 
「一人得吾鼻,善知氣」,這位得到「鼻子」的人是指神照禪師,他對於氣息特別地敏銳,能夠辨別各種氣息。
 
「一人得吾舌,善譚說」,這位得到「舌頭」的人是指嚴峻禪師,他的舌頭特別敏捷,擅長於梵唄、演說、唱念與讀誦。
 
「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這位得到「心」的人就是道一禪師,懷讓禪師說道一就如他的心一般,擅長於認識、判斷古今中外的變化。「心」是統整各種器官系統,歸於一統的,是不可限量的。唯獨接引上根利智者,需要謹慎言辭。
 
為什麼懷讓禪師只講這些弟子的部分專長呢?當然這些弟子並不是只有這些專長,懷讓禪師只是大概地將其分類。就如《高僧傳》裡就將僧人分成十大類,分在「梵唄」類的,當然不是只會唱梵唄;分在「譯經」或「禪修」類的,也不是只會譯經或禪修。在此,懷讓禪師是以自己身體的各部位來印可弟子們的成就。
 
若達心地,所作無礙
懷讓禪師接著對弟子們說:
 
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
上根,宜慎辭哉!
 
這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從「心」所生。心如果無所生,法便無所住。如果通達心地之法,一切所作都無有障礙。除非接引的是上等根器的人才,否則就應當謹慎言辭!
 
這是懷讓在叮嚀弟子,不僅心地要通達佛法,而且不可在枝末上打轉,要謹慎於言辭。
 
三十年不曾缺鹽醬喫
道一禪師在懷讓禪師座下學習了十年以後,就到江西弘法。他離開後的某一天,懷讓禪師問大眾:「道一有為大眾說法嗎?」
 
大眾師就回答:「他老早就已在弘揚佛法、接引眾生了。」
 
懷讓禪師就說:「他開始弘法,那總不至於沒有一個人帶個消息來告訴我啊!怎麼都沒有呢?」
 
大眾師回答不出來,可見他們彼此的往來並不多。懷讓禪師於是派了一個僧眾去探視道一。
 
懷讓禪師便囑咐他說:「你去看道一,等到他上法堂說法時,只要問他:『作麼生?』(怎麼樣?)你要記下他如何回答,然後回來告訴我。」
 
使者到了道一禪師處,完全照著懷讓禪師的囑咐行事。回來後轉述了道一禪師的回答:「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缺鹽醬喫。」(自從胡人擾亂之後,三十年來,這裡不曾缺少鹽與醬可吃。)懷讓禪師聽到後,首肯了道一的回答。
 
「胡亂」即指安史之亂,因為安祿山是胡人,所以稱之為「胡亂」。當時這場動亂持續的時間很長,唐朝的國勢由盛而衰,長安、洛陽如此的政治經濟核心地,也已逐漸沒落。唐朝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開始轉變,歷史的進程來到紛亂的「五代十國」。
 
中國的國家政事如此,但是道一禪師在這樣紛亂的、變換的時代,仍然弘法不輟,將六祖惠能大師的禪法發揚光大。他說三十年來不曾缺少鹽與醬,表示他一直弘化不斷,安眾無礙,帶著學生循規蹈矩,一點都不馬虎。
 
如果以我的經驗來說,早期台灣的佛寺經濟來源缺乏,僧眾的食物都非常短缺,往往沒有什麼菜可吃,就是吃著地瓜籤的湯加一點鹽巴,這樣也可以活下來。現在已經不吃地瓜湯,連香菇、麵筋都有了,但是鹽巴仍然不能少,還是有醬菜、醬油。
 
這些是表示什麼?佛教的弘化志業並未因生活的動亂或清苦而停頓下來,安眾還是無礙,而且一點都不馬虎,我們也是如此。而古人的修行在亂世還能夠如此坦蕩安然,怎不令人讚嘆!
 
法情與真情
我讀著懷讓禪師的這一段,心想:道一離開了三十年,懷讓禪師就惦記著他怎麼都沒有傳回一點訊息?道一弘法得怎麼樣?就找人去問道一。雖然過了三十年之久,懷讓禪師還是在印證著這個弟子。
 
惠能大師曾跟懷讓禪師說:「我們都是一脈相傳的。」這個是要用世間的情深來看待,還是以「法」的濃情來看待的?我們可從這當中看到祖師們的作為。
 
道一禪師以「不曾缺鹽醬喫」回答懷讓禪師,是在說明這已經不是吃什麼的問題,而是表明:如果僧眾願意跟隨我,我會好好地照顧他們。事實上,他也建立了叢林,實現了這個承諾。
 
佛法的傳承就在這裡,他們的對話透露出世間的法情與真情!我們閱讀《高僧傳》或《禪林寶訓》,有時是讀他們的「法」,有時是讀他們對話裡吐露出來相互關心的「情」。佛法的法脈就在這其中世世代代不斷地傳衍下來。
 
懷讓禪師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於南嶽衡山圓寂。朝廷追諡他為「大慧禪師」,所以他又被稱為「大慧禪師」,其靈塔名為「最勝輪之塔」。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