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心的黑暗:禪修心鑰
以正念劍,退十魔軍:第五魔軍:昏沈睡眠




〔昏沈即是怯弱的心〕
 
如此,第五魔軍—─昏沈睡眠、昏昏欲睡,就前進了。昏沈睡眠造成的困難值得詳述,因為它們總是出人意表。巴利語 thIna 通常譯為「昏沈」,實際意指「怯弱的心」—─畏怯、退縮、黏著與染污的心,無法堅定地抓緊禪修的所緣。
 
就如同昏沈讓心怯弱一樣,它也會自動引起身體的虛弱,懶散的心讓你無法穩固地端身正坐,行禪也會變得曳步而行。昏沈的出現,意味缺少熱情(AtApa)—─如火燃燒般的精進。心變得頑強且粗重,失去了活動的靈敏度。
 
即使行者一開始時很精進,但昏沈仍會裹住他,因此需要額外爆發的精進來燒毀它。所有心的正面力量至少有部分受到阻礙,精進、念、尋與觸等的善心所都被覆蓋在怯弱之中,它們的功用因此變得遲鈍。這整個情況稱為「昏沈睡眠」(thIna middha),thIna 是昏沈心所,而middha (睡眠)是當昏沈出現時的整個意識狀況。
 
在練習的經驗中,無須區別昏沈與睡眠的成分,我們已夠熟悉心的一般狀態了。昏沈是個受限制的狀態,就如監禁在一個極小的囚房,任何善心所都無法在其中自由地繼續它適當的活動。昏沈與睡眠之所以合稱為「蓋」,即是因為它是善心所的障礙。
 
最後,魔羅的第五支軍隊能讓練習完全停頓。眼皮上出現顫動的感覺,頭驟然向前傾……我們應如何克服這討厭的狀態?
 
有一次,當佛陀的兩大弟子之一的摩訶目犍連尊者在森林中禪修時,昏沈睡眠生起,他的心畏怯、退縮,像塊冷凍而堅硬的奶油一樣無法使用。
 
此時,佛陀深入他的心探究,看到他的困境,向前對他說:「我的孩子,摩訶目犍連!你是不是昏昏欲睡?睏得想打瞌睡?」
 
尊者回答:「是的,佛陀!我正在打瞌睡。」他率直坦白地回答。
 
佛陀說:「聽著,孩子!現在我要教你克服昏沈睡眠的八種善巧。」
 
〔保持清醒的方法〕
◎改變態度
 
第一個方法是改變態度。
 
當昏沈來襲時,人也許會被勸誘而投降於這樣的想法:「我是那麼想睡,在這裡迷迷糊糊地坐著對我毫無益處,或許我可以躺個一分鐘,以恢復精力。」只要你接受這樣的想法,昏沈睡眠就會受到鼓舞而繼續。
 
而另一方面,如果他絕然地說:「我要坐到昏沈睡眠消失,而且假如它再生起,我還是不會讓步!」這是佛陀所謂「改變態度」的意思,這樣的決心為克服第五魔軍打下基礎。
 
另一個改變態度的時機是,當禪修變得容易而平穩時,你多少已到達掌握跟隨腹部起伏的程度,且無須太多精進就可以觀察得很好,你很自然會鬆懈下來,而向後 坐,相當冷靜地看著腹部的移動。由於這種精進的放鬆,昏沈睡眠便容易悄悄地靠近。如果真是如此,你應該試著加深正念,更審慎地看著腹部的起伏,或另外增加 禪修的所緣。
 
有個增加所緣的特別技巧,這比簡單地看著腹部需要更多的精進,也因此會有重振活力的效果。要默念:「起、伏、坐著、接觸。」當默念「坐著」時,將覺知移轉 到整個身體坐著的感覺;而默念「接觸」時,則將焦點放在一個或多個小區域接觸的感覺,每個區域大約銅板大小。臀部是適合觀察的區域,在默念「接觸」期間, 你要一直回到所選擇的同一個區域,即使你無法總是對那裡有所感覺。
 
昏沈愈嚴重,你就要網羅更多的接觸點,最多到六個左右。在不斷地練習觀察觸點的方法後,將注意力拉回腹部,並從頭重覆默念。這個改變的策略相當有效,但並非絕對可靠。
 
◎運用尋心所
 
第二個消除昏昏欲睡的方法,是去反思已默記在心能激勵自己的經文,試著思量它們的奧義。也許你曾在夜裡醒著躺在床上,深思某些事件的意義,若真如此,你會了解佛陀所說消除昏沈睡眠第二個方法的功能。
 
在佛教心理學中,以專門用語來分析思考的構成要素時,其中一種即是尋(vitakka)心所。它有開啟心,並使之清新的能力,也是消除昏沈睡眠的特別方法。
 
◎大聲念誦經文
 
第三個對付昏沈睡眠的策略,是大聲念誦那些相同的經文。如果是在團體中禪修,你的聲音自然應該只大到自己聽得到就好。
 
◎拉耳朵,刺激血液循環
 
你的心若仍未振作,就要用較激烈的方法,拉耳朵或摩擦手掌、手臂、兩腿與臉部,這樣能刺激血液循環,稍微提振精神。
 
假如仍持續昏昏欲睡,那麼就念念分明地起身,去洗洗臉,也可點眼藥水來重新提振精神。若這個策略失敗,那麼建議你去注視光亮的所緣,如月亮或燈泡,這應該 可以使你的心明亮起來。清澈的心即是一種光,有了它,你可以做新的嘗試,從始至終清晰地觀察腹部的起伏。
 
如果每個技巧都無效,那麼,你應該保持正念地試試輕快的行禪。最後,適度的投降即是就寢。如果昏沈與睡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原因可能就是便秘,果真如此,就要考慮溫和地通便。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