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斯仰:玄奘大師與親師友的互動
法鼓振於三千



 

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中國,帶著幾車的經典,在房玄齡的帶領下到東都洛陽初次晉見唐太宗。皇帝在儀鸞殿接見他。
 
帝:「法師您行前怎麼沒先向朕報告?為什麼私自出關?」
 
師:「玄奘當時曾再三表奏,只是我誠意微薄、願力太淺,沒能獲得允許。然而實在太嚮慕道法,因此私自出關。沒有遵守國法,讓我深感慚愧、恐懼。」
 
帝:「法師您既然已經出家,就和一般俗人不同。您為了惠利蒼生而捨下生命,朕非常嘉許,您不用再為這事感到慚愧。但是這中間山川阻隔、道路遙遠,各地風俗不同、信仰各異,法師是怎麼到達的呢?」。
 
師:「皇上您仁風四披,聖威遠振,憑藉您的天威,往還路途並沒有遇到什麼障礙。」
 
帝:「這是法師您長者的言論,朕怎敢當?法師談談西行路上見到的奇風異俗吧!」
 
玄奘條理分明地敘述著,皇帝聽得津津有味。
 
帝:「朕觀察法師很適合處理政事,您就還俗來朕身邊做事吧!」
 
師:「玄奘從小就出家學習佛法,不懂儒家治國之道。如果還俗,就像把能在水中度人的舟船,放在陸地上一樣,不僅不能發揮任何功用,還會日益腐爛。玄奘希望能一生遵行佛道來報答國恩。」
 
玄奘一再推辭,皇帝也不再勉強。這時皇帝征伐遼東的時刻將近,又覺意猶未盡,就說:「時間太短,未能盡意,法師您也一起東行,朕就能在指麾之外的時間跟您敘談,如何?」
 
師:「這陣子都在趕路,身體有點不舒服,恐怕沒辦法陪同。」
 
帝:「法師您能孤身通過遙遠的西域,現在這點路途對法師來說不過一小步,就不要推辭了吧!」
 
師:「皇上的仁義之師,必定勢如破竹。玄奘自認對行陣沒有任何幫助,徒然浪費國家軍費。而且戒律規定僧人不能觀看兵戎戰鬥,玄奘不敢不奉行佛陀的教誨。望皇上體諒。」
 
帝:「既是佛戒,就不勉強了。」
 
師:「玄奘從西域帶回六百多部的經書,一個字都還沒開始翻譯,嵩山少林寺環境清幽,又是後魏菩提留支三藏譯經的地方,希望能在那兒設譯場,翻譯佛經。」
 
帝:「不用到嵩山去。朕曾為穆太后在長安建了弘福寺,寺中的禪院很安靜,法師就在那兒設譯場吧!」
 
師:「長安百姓對從西方來的法師感到好奇,怕會形成觀看的人牆,妨礙寺中僧人修行,希望皇上能派人守門,來預防我犯過。」
 
皇帝聽了很高興地說:「您真是位用功的修行人,我會做好安排。您先在這裡休息幾天再到弘福寺去安置吧!」
 
玄奘告退,到弘福寺積極從事譯經工作。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皇駕在玉華宮避暑,敕追法師赴宮。玄奘出發後,一路常有使者前來,說:「皇上請法師緩緩前進,不用趕路勞損身體。」
 
等玄奘到了玉華宮,皇上一見到他就非常歡喜。問:「法師最近翻譯什麼經典?」
 
師:「已譯完《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帝:「這部論很大,是哪位聖人所說?闡述什麼樣的義理?」
 
師:「這部論是彌勒菩薩所說。闡明十七地義。」
 
帝:「什麼是十七地?」
 
法師說明完十七地又列舉綱目,陳述大意。皇帝聽得入迷,玄奘退下後,立刻派人去京城取《瑜伽師地論》來詳細閱讀。
 
看完後對近侍說:「朕閱覽佛經感到像瞻天望海般莫測高深。法師能在西域取回這樣深的佛法,真不容易啊!朕以前忙於軍務不曾接觸佛教,觀看此論才知佛法宗源杳曠,望不見邊際!」
 
皇帝回洛陽後,又召玄奘來,賜納袈裟一領及剃刀一口。皇帝問玄奘:「朕年少時都忙於兵事,天下平定後又東征遼東,櫛沐風霜。近來氣力頗不如往昔,感到生命在消逝中,想要建樹功德,做什麼最有饒益?」
 
師:「眾生常處無明,因智慧未開啟。智慧的種苗靠佛法資長,而法靠人來弘傳,所以度僧功德最大。」
 
皇帝心開意解,下令度僧尼,全國共度了一萬八千五百多人。
 
自隋朝末年日漸凋零的佛教,有了這些人才的加入,變得興旺蓬勃,寫下了中國佛教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