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說禪(四):  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
4回到本心,如實用功



仁者心動
我最近看《那先比丘經》,那先比丘對彌蘭陀王說:「心不會失,念會失憶。」我們常把「念」與「心」攪在一起,而生起許多煩惱。念頭是什麼?
 
你每天時時刻刻都有無數的念頭生起,攀緣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刻都不願停止。有的念頭如果沒有再複習,時間一久,就會忘記,但你的心卻從未消失,它不會因為你的睡眠或昏沉而消失,或因你生生世世的輪迴投生而消失。
 
心不會消失,所以修行是可以累積的,道心也是可以不斷增長的。修行無法急著趕快成就,有累積的話自然能夠成熟。「累積」是指什麼?就是以不斷地修行來引導我們心的方向。清楚地藉重著呼吸來引導我們心的方向,藉重著打坐、吃飯,讓我們的身心於修持中漸漸成熟,安住於清淨的自性狀態。所以,不要去管念頭的生滅,而是要看住你心的方向。
 
參禪的核心就在於「心」。惠能大師初到廣州法性寺時,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授《涅槃經》,門口有兩位和尚見到寺院掛的幡(旗幟)因風吹而飄動,兩人便議論了起來,一個說是風動,另一個說是幡動,各有各的道理,一時之間,眾人爭論不休,惠能就在旁邊聽著。過了一會兒,惠能高聲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兩位的心在動。)
 
這意思就是說:旗幟本身不會動,是因風吹而動,但旗幟與風動不動干卿底事?如果你的心不動,誰又知道它們在動呢?所以,是仁者的心在動,才知道這一切在動。「仁者心動」是一個話頭。我們很多念頭會生起是因為心在動,心不動的話,念頭何處能生起?這個其實就是參禪的核心。
 
一旁聽到這番對話的人,都感到驚訝,印宗法師當然也聽到了,隔天就問大眾昨夜最後說「仁者心動」的人是誰,有人說是「盧行者」(當時惠能剛離開獵人隊,尚未出家),於是便請其進屋一談。印宗法師問:「你一定不是一般人吧,聽說五祖弘忍大師的衣鉢已經來到南方,你是否就是忍大師的傳人?」惠能說:「不敢。」
 
印宗法師得知眼前便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傳人,便立刻恭敬作禮,請惠能大師取出衣缽出示大眾。兩人又就《涅槃經》中所說的「佛性」問題作了討論。
 
印宗法師很歡喜地說:「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過了幾天,印宗法師正式為惠能剃度、授戒,惠能才正式成為真正的比丘。
 
雖然印宗法師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但他深知惠能對佛法的悟解在自己之上,於是他誠心禮惠能大師為師。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重視戒律、儀軌,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是,戒律是維持秩序必然的軌則,出家人首先要尊重戒律。我個人覺得,他要在僧團裡領眾,一個是修行境界的問題,一個是戒臘的次序問題。僧團能夠維持秩序,戒臘還是不能少的。惠能大師受戒後進入僧倫,佛教的僧倫、戒臘是不能紊亂的。
 
但在以佛法為尊的前提下,人是可以更加超越的,修行的心境、理悟、證悟等有很多種層次,這些也是應該被肯定的。惠能大師是從人的本分的「理」進入佛法的核心,「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將經論都回歸到「心」,「回到本心」即是佛法的核心。至於,僧倫以及「法」的體悟,這些都是不會紊亂的。所以,惠能在菩提樹下開啟東山法門,黃梅的法脈就傳到了南方,從此大開大弘。
 
如實觀察「念」與「心」
我們的「念」是會忘失的,「念」也會隨著身體的衰老,或自己的情緒、壓力而起起落落,但沒有斷掉的是你的心。即使「念」無常,時間無常,空間無常,隨時可撿回來的永遠是你的心。
 
所以,你這一支香坐得好或不好,都不需要咒罵自己,也不必太難過,修行當中時進有進展或偶有退步,都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培養的是正確的禪修態度,禪修的基本態度在哪裡?那就是「如實知」。
 
假如我能坐得很久,那是否表示身體一點都不痛?不是的,疼痛還是依舊,最主要的是能如實地知道自己身心的變化,不隨它而轉,而能夠安頓自己。以什麼方法來安頓?只有個人冷暖自知,要有智慧善巧地引導自己處理身心的狀況,因為疼痛是你一直在疼痛,痠麻也是你一直在痠麻。你縱使很痠、很麻,如果能如實地多觀察一分鐘、兩分鐘身體的無常變化,這便是進步,而這進步是你可以自己知道的。只有自己是過來人,才會知道如何用功,如何認真。如果沒有認真過,根本談不上功夫,修行一定要認真的!
 
「認真」是你用功的必備要件,要認的是「真」而不是「假」,吃飯是真的,打坐是真的,走路是真的,念頭跑掉是真的,全部都是真。你要完全地認同,而且經歷錐心之痛,才會進入另外一個境界,否則修行只是隔靴抓癢,永遠也搔不到癢處。
 
「修行」要咬緊牙根,忍受錐心之痛,養出一種堅毅的態度。古德不也說「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嗎?如果沒有徹骨寒冷的考驗,真的談不上能獲得修行的道果。所以,一定要從身心上面改造,才能累積自己的經驗。
 
如果你說:「平常我就已經很苦了,坐在禪堂不是更苦嗎?」我個人認為一定要經過這一關,你才能知道什麼是自在、輕安、放鬆。大家認為輕安、放鬆是伸長腿,然後躺臥,泡一杯熱茶來喝。然而,多喝幾杯之後,你也不會想喝了,因為你的心還是無常的。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些苦本來就是存在的,我們不喜歡煩惱,但是煩惱的存在是正常的。所以你要告訴自己,這些本來就是正常的,多一點點耐心,多一點點觀察,你的智慧便能慢慢增長,修行的心也能慢慢成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