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懺悔八問:懺悔可以滅罪嗎?
懺悔可以滅罪嗎?

阿闍世王弒父,對佛陀懺悔後,果報還要受嗎?可以滅他的罪嗎?地藏懺、梁皇懺是哪一種的懺悔法?如何讓懺悔真的幫助自己?八個問題,從阿闍世王的懺悔開始,探討佛教中懺悔的真義。



阿闍世王犯了五逆罪,他對佛陀懺悔後,果報還要受嗎?
 
阿闍世王犯了殺父的五無間罪,向佛陀懺悔,還要受下地獄的罪報嗎?要。犯無間業要墮落是決定的。阿闍世王的殺父之業,在現生的障礙是不能證果—這是障礙的真正意義,名副其實的「業障」!將來還要承受無間地獄的果報。但是由於懺悔的因緣,無間業的苦受力量就削弱,使他重報輕受。阿闍世王所下的地獄叫做拍球地獄,在地獄道經歷的時間很短。「拍球」形容受苦短暫很快就脫離,猶如拍球落地立刻就彈起來。
 
一個人儘管有再重的罪,如果願意懺悔,還是可以繼續修行。學佛、聞法、發露懺悔,是有利益的。《雜阿含經》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如同將鐵丸投在水中,鐵丸會立刻沉沒,但若將鐵丸放置在器皿中,隨著器皿的浮力,鐵丸就不會沈沒。具足了正見,行為間有小錯,由於正見的引導,是絕不再造重惡業的。
 
阿闍世王所造的不善業,可依懺悔而滅罪嗎?

阿闍世王所造的種種不善業,或者我們所造的種種不善業,可以依懺悔而除滅嗎?可以從幾個觀點來談:
 
果報不失
 
懺悔業障,並不能直接滅除業報,只是使罪業減輕或遞延。縱使證入初果向或初果以上的聖人,他原來的果報還是不失,只是他能夠看透、證得實相,能坦然面對因緣果報。像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過去世的業報現前,還是被打得粉身碎骨,只是他能坦然接受,沒有因此再增惡業、煩惱。不再新增惑、業、苦,這是懺悔的主要目的。
 
懺悔可以滅罪
 
懺法有三種:(1)作法懺悔:對所犯之罪釐清表白。須具體的依開遮持犯釐訂犯相,才能針對所犯「作法」。(2)取相懺悔:於佛前用功以取瑞相,瑞相可能是見光、見華、見佛相等則罪滅。(3)無生懺悔:深達罪源,諸法寂靜,實相無相,尚無有福,何況有罪。這是般若境界,不是凡情所可臆測。懺悔的意義深長,下文將再詳述懺悔的方法。
 
懺悔是轉化罪業的助緣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卷27,頁593)「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言:「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這理論說的是業可以轉,懺悔就是轉變業力的助緣。
 
懺悔與業的關係如上所說,從果報不失來說,業果宛然;由於懺悔的助緣,而重罪轉輕受或遞延受報。由重到輕,由立即到遞延,這是罪業的轉化。由於懺悔而改變因緣、改變命運,對滅除罪業和轉業都有正面的助力。
 
佛法講「性空」是指萬法都依緣而起,但「性空」常被誤解為萬法不存在。佛法講「緣起性空」,別忘了《大智度論》云:「信戒無基,名妄取空。」善業和罪業都是存在的。說「性空」旨在說明諸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改變的。只是正向的改變是建構在持戒、修定、修慧的基礎上。若不是如實知見,只一味妄取空見,就如同認為牆壁是空,你的頭也是空,硬是撞過去,到時是頭破血流,粉身碎骨,悔恨不及。修行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萬法的緣起性空,建構在善法上,在持戒的基礎上,讓我們更加增上,這是智慧的作用。
 
有一次,那先比丘跟彌蘭陀王對話,國王問:「經典說,一個人在世間做惡多端,臨命終時唸佛一句乃至十句,就可以往生佛國?我不信。」那先比丘回答:「就像一塊大石頭,如果直接放在海上會立即沉下去。但是將石頭放在船上,石頭不會立刻往下掉。」這就是懺悔的功德。所以若犯了戒,做了不如法如律的事,要有善知識協助,可向其表白懺悔。他做你修道的助緣,真正完成的還是你自己。
 
在佛門修學,法門、佛陀或僧團師友、善知識都是修道的助緣。有同參一起共住、共修、共學,這是福報。這個福報是別人給我的,是佛門的福德,所以要報佛恩,報三寶恩,報眾生恩,報施主恩。佛法重視報恩,尤其是出家眾,既然出家,是方外之人,要常念袈裟、缽盂、法器。袈裟缽盂是佛教沙門行化世間的象徵,是禮佛求懺悔的法器。祖德常說:「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為什麼沙門不敬王者?沙門從方外的角度看生命,是很尊貴的。不是你高我低,你我是非的爭辯。發心出家、修行、懺悔都是善根。應自尊自重!
 
什麼是懺悔?
懺悔是悔謝罪過而請求寬恕

懺,是梵語 ksama的音譯,「懺摩」的簡稱,意譯為容忍、寬恕,是指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
 
悔,從梵語patti-pratide na翻譯而來,patti(阿缽底)直譯為「罪」,pratide ana(提舍那)直譯為「說」,即「說罪」,陳說罪狀的意思。是認錯且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過失,向對方承認過失。
 
每個宗教都有懺悔法門,平常我們也常說對不起,我做錯了,請原諒我,或請給我機會,也就是請求寬恕。其實,懺悔二字在漢文中本來就有,在佛教的修行中當然也有,在天主教、基督教中也有懺悔。這就是宗教。對自己所信任的人說罪,解除內在的罪惡感。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聖賢,一定有做錯事。讓人性的陰暗面能夠有所傾吐,這是人性中的溫柔敦厚,是非常好,而且也是須要的。縱使人類文明發展到科學時代,宗教這一部份仍是被須要的。人們找宗教師發露說罪,這表示宗教師是被信任的,也要為對方保密。
 
對於出家眾來說,在持戒、修道的過程,懺悔是絕對少不了的。在還沒有進入聖流達到不退轉之前,還是會有過錯。所以持戒要界定清楚,不是不會犯錯,而是在違犯了不符合修道的規定,或是在戒律上有了不如法、不好的身口意的行為,就是要懺悔。
 
因此懺悔的本義在隨犯隨懺,離惡行善,去除聖道修行的障礙,更重要是降伏、斷除煩惱。從僧團的角度而言,也有維護僧伽清淨、和樂,使正法久住的意義。
 
懺悔和追悔、後悔有什麼不一樣?

「悔」又有另一個梵字kauk tya,是心所法,不定法之一。漢譯作追悔、後悔,又叫「惡作」。追悔與懺悔是事後的省察,都有「悔」意。但懺悔的悔真正的意義如前述是說罪。追悔的悔是反悔、懊喪,例如做了好事沒有獲得正向的回饋就心生疑悔、心拿不定,或做了壞事悔不當初。因此追悔是不定法,是善是惡還沒有決定,而且內心會夾雜一些不安寧、不自在、多慮、不確定感。追悔會形成修道的障礙。
 
在尚未進入聖境之前,我們常常是進進退退,這可以從自己個人的修道過程去檢核。證入初果向或初果以後,才能進入決定性的不退轉。那時縱使遇到再大的困苦或挑戰也不再猶豫,這就是決定性。他的智慧開了,他的持戒、修定與智慧相應,時時覺照現前,擇慧現前,是不退轉位。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