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說禪(四):  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
1以心印心,燈燈相傳



初祖至四祖以《楞伽經》印心
中國禪宗因六祖惠能大師的弘揚而廣傳,禪法從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諸大師的弘傳,都略有差異。直至六祖惠能大師標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這是能直超如來地的法門,而使禪法大興於中國。仔細檢視各祖師的禪法要旨,會發現惠能大師的主張事實上與前面的祖師有些不同。
 
初祖菩提達摩自印度將禪法帶來中國,是以《楞伽經》為宗,主張「二入四行」來進行解行二門的修行。「二入」是指「理入」與「行入」,「理入」就是要先理解「含生同一真性」的佛法真諦,「行入」則以「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修行功夫作為實踐法門。當時的人們懷疑達摩的說法,無法加以思惟,所以並未信受,禪法也未廣傳。
 
二祖慧可的禪法承襲達摩,也是以《楞伽經》印心,認為眾生同一佛性,更進一步提出「萬法皆如」、「身佛不二」的道理。當時的人們雖然能思惟這些道理,但因未修習者或已依之修習的人都非常有限。所以,禪宗並未開展。
 
三祖僧璨接法於慧可,因要避北周武帝滅佛之禍,所以終生隱居山林,禪法的弘傳受到相當大的局限。僧璨所作的〈信心銘〉以偈頌體闡明自己悟道的方法與境界,強調「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是禪宗修道非常重要的指引,對後世的佛教與禪宗初期思想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百丈懷海禪師就以〈信心銘〉教導弟子,趙州禪師則經常引用〈信心銘〉裡「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想要達到至高無上的佛道並非難事,就怕挑揀分別而生憎愛)一句來接引修行人。
 
僧璨傳法給道信,是為禪宗四祖。道信以前的三位祖師,都是隨緣而住,以遊化的方式弘法。但自道信開始,禪宗的弘傳有了固定的弘法地點,他以黃梅雙峰山為據點,「擇地開居,營宇立象」,開始營建道場,建造寺院,樹立佛像,以廣傳禪法。於是道信「大作佛事,廣開法門,接引群品,四方龍象,盡受皈依」,禪宗因此壯大發展。
 
他另一項貢獻是提出「農禪並舉」,主張僧人要自給自足,讓僧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且他還提倡運水、搬柴等一切勞務都是禪的修行,形成後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實踐農禪生活的模式。
 
道信為根器成熟的有緣者,依菩薩戒法制定「入道安心要方便」。他又結合《楞伽經》與《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略稱《文殊說般若經》),將「法界一相、繫緣法界」的一行三昧融攝於初祖達摩的禪法中。「一行三昧」是指禪者透過一心念佛,心心相續,念佛心就是佛;如果心有妄念,則是凡夫。於是,道信開啟了「心淨即佛,佛即是心」的法門。
 
五祖與六祖以《金剛經》印心
四祖後來傳法於弘忍,是為禪宗五祖。弘忍後來在雙峰山東面的馮茂山再建道場,稱為「東山寺」,所以後世稱他所傳的禪法為「東山法門」。弘忍於弘法時期「法門大啟,根機不擇」,於是禪宗大為興盛,曾有記載說弘忍弘法十多年「道俗受學者,天下十八九」。
 
弘忍承襲了道信「一行三昧」的禪法,提出了「齊速念佛名,令淨心」的「念佛淨心」法門。「佛」一詞代表覺性,「念佛」是念念啟悟自己的覺性,而能自成佛道的。所以,這個「念佛」是教人修「念一佛」的方便,而不是稱念「阿彌陀佛」以求生淨土。道信就曾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佛為鈍根眾生,令向西方,不為利根人說也。」所以,他所主張的「念佛淨心」法門最後要人體悟的是「心性本淨」。
 
弘忍常說:「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又說:「諸佛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弘忍的禪法以悟徹心性本源為要旨,而轉以《金剛經》傳法,但並未捨棄《楞伽經》。這是禪宗以《金剛經》傳法的開始。
 
弘忍傳法於惠能,是為六祖。惠能不取念佛方便,而直指自性般若,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以此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此處所說的「無」,並非指「空無」,而是有否定意思的「不要」或「不是」。「無念」是指不執取生起的念頭,能超越心念。「無相」是指不執著任何是非、善惡的分別相,能脫離表相的繫縛。「無住」是指不被萬法束縛,能安住於本然的佛性。
 
弘忍門下有神秀與惠能兩大弟子,弘忍雖傳法於惠能,但神秀與惠能因對禪的看法不同,後來分為「北宗」與「南宗」二派。神秀的北宗禪法以《楞伽經》為宗,主張「漸悟」,多弘傳於北方的貴族階層,是以長安、洛陽兩京為中心。惠能的南宗禪法則以《金剛經》為宗,最初流行於嶺南一帶。後來惠能的弟子神會為了強調「南宗」的正統性,極力抨擊北宗為「師承是傍,法門是漸」,認為北宗未獲得衣缽傳法,而且弘揚的是「漸悟」法門。這種說法影響所及,北宗的勢力逐漸衰退,惠能曹溪的「頓悟」要旨才廣為流傳。
 
六祖惠能之後,嗣法弟子四十餘人中,以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等最為著名,廣傳曹溪的禪法於中國各地,有所謂「一花五葉」(「一花」指初祖菩提達摩,「五葉」指潙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等五宗)、「五宗七派」(上述五宗,加上出自臨濟宗的楊岐、黃龍兩派)之說。於是唐代中期以後,南宗逐漸成為禪宗主流,大盛於中國。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