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六重戒:不偷盜戒



合理、合法地取得生活的資具

 

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二重。



菩薩要修學佛法,不能不討論到經濟生活。經濟生活是現世家庭和樂的基礎,也是要修學出世道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要如何取得現世的安樂?就必須持守經濟生活裡很重要的一條戒律—不偷盜戒。在此,「偷盜」的意思包括偷盜、搶劫、竊取或掠奪等各種手法。「不偷盜」最主要強調的是資具的取得一定要合理、合法,不可使用偷盜的方式。
 
「偷盜」在佛法裡稱為「不與取」,就是指財物、資具或必須賴以生存的所有資具,原屬於有主物—為他人所有,如果我們想要獲取這些財物、資具的話,就必須要徵得所有者的同意,要合理、合法;如果未經同意而取,即是不與取,即是偷盜。
 
菩薩戒的精神,在這一條上是非常重要的,縱使說為了生存的需要,你必須藉由偷盜才能夠生存下去,你也不可以犯偷盜戒。持此戒不僅要讓自己能夠取得經濟生活的平衡,甚至還要布施以幫助別人。所以,「不偷盜戒」在菩薩戒裡屬於重戒。
 
 
度量要公平
偷盜戒還有輕戒,例如第十九條「市場販賣斗秤不平戒」:
 
若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秤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捨賤趣貴。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優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此戒是指從事貿易或買賣物品,都要秉持公平、公正、守信的原則,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合理的錢財自可賺取,不合理或會造成他人傾家蕩產的財物,如大家樂、六合彩等,就不可涉及。
 
所謂的「公平」、「公正」、「守信」,從重量的、容量的斤、磅、加侖、公克,以及長度的尺寸直到面積、體積的坪畝,在財物交易販賣時,量度的度量衡要公平,才不會違犯偷盜罪。不可用輕秤來偷斤減兩,不論是秤的或量的,縱使外國人談的是「公尺」或「加侖」等,而我們用的是「台尺」,當我們在本地進行交易時,都要明確知道這些差別,然後公平交易。又例如你在作賈行商,因有交易是否要扣繳等事宜,都要遵守各國稅制的規定,先扣繳坦然處理,不需要逃漏,這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也是貢獻所得,更是在持守戒律。
 
做為一個菩薩,就是做為一個正人君子,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取得自己的資產來養家活口,生活穩定,也將我們的所得貢獻國家、社會,這是布施、行善、度眾生等菩薩行。當然,我養家活口、孝敬父母,參加宗教社團,都仍然是在計劃經濟之中。持守此戒是讓自己過著偷快、安樂修學生活的基礎。
 
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中,「正命」—正當的職業—就是佛弟子應該學習的生活方式。佛陀主張人應當以正當的職業與合理、合法的手段來獲取財富,也就是以不違犯國法與佛法的方式來謀生。佛陀在《善生經》中告誡善生:「先當習伎藝,然後獲財業。」這就是說菩薩要先修學技術,然後再求財物。讓自己的技術可以至少安頓自己,也安頓家人。這些是需要學習的,也是所有善業的基礎。
 
例如,很多人會問:「大學畢業後要做什麼?」有人會答:「先找一份工作安頓自己,養活自己,這份糊口工作不能少。」卻有人說:「不長志氣,老是先找糊口工作,不思生命意義。」這句話沒有錯,但也是不足的,先找糊口工作很重要,要養活自己也是尊嚴,但後面還要努力地去發展人生,終不只是糊口而已呀!
 
 
正命具足
佛世時,有個婆羅門鬱闍迦來到佛前,請問佛陀一般世俗的在家眾要如何才能得到現世的安樂。佛陀就告訴他有四件事,可以使在家眾在現世獲得平安、喜樂。是哪四件呢?分別是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與正命具足。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方便具足」,這是指對於士、農、工、商各個領域的專業謀生技能,務求精益求精,無有懈怠,盡力使之完善,這就是「方便具足」。
 
第二件事是「守護具足」,這是指要好好的守護自己的財富,不使財富因為酒肉朋友、不善投資等人為的或災害的因素滅失。
 
第三件事是「善知識具足」,這是指要親近良師益友,不要結交惡友而去欺詐或掠奪。如果能獲得善知識的引導,就已成功一半了,有楷範可依循,就可帶來希望。
 
在家眾要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正命具足」。這是指要能善於理財,懂得平衡收支,不僅是收入與支出要平衡,支出也不遠超過收入,當然還要照顧家人、職員,當用則用,當省即省。事業的成功泰半來自於員工、伙伴的努力,所以也要照顧好工作伙伴,整體看待,應該要繳稅就是要繳稅。
 
現在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混亂,尤其在司法的訴訟上,例如醫療訴訟或智慧財產權的訴訟,或很多以前未有的糾紛現在都出現了,大家也要更加注意。因為這些都會影響財物與資生資具的落實問題。
 
 
分僧食要公平
菩薩戒的第廿六條「僧食不公分戒」:
 
若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優婆塞、優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此戒是指在家眾必須以平等心來供養法師。在家居士往往很發心,佛寺有活動時會來幫忙當行堂。在分配食物時,看到某位師父是他比較關心的,就會分多一點食物給他,雖然只是個小小動作,但這點是不合戒律的。
 
這不是師父們吃多或少的問題,而是食物屬於公物,你在分食時是執行分食、分資的任務,就要秉持公平的原則,平均地分配給僧眾。如果認為這位是我親近的法師,那位是平常有在照顧我的法師,我就選擇美味的、新鮮的食物多分給他們,這樣不但會增長自己的分別心,也會陷被分配的法師於不義,這對自己與他人的修行都會產生障礙。
 
所以,如果是公物,就要公平分配,如果均分時,對方表示不需要這麼多,或需要更多一些,那麼,在允許的情況下,就必須適時調整,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
 
 

就事論事處理公物

第十三條「為財打人戒」:

 
若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是優婆塞、優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此戒是警誡修菩薩行的人要平等地愛護眾生,縱然需要雇請外人工作或有奴婢、僮僕,也要以德服人,不可打罵。
 
錢財因為可以活命,眾生又欲貪心重,財物不厭其多,所以,為了聚財而不擇手段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人在工作中毀損公物,你儘管很生氣,但是更要心平氣和地來處理這件事情,不可以打人。職員是來這裡工作賺取薪水的,縱使是奴婢、僮僕,也不可以用打用罵的,乃至臨時顧員或工人,有不順遂的就用責怪、打罵來處理,儘管你平常對他有多好,但是在處理事情時,就要慈悲、慈和、心平氣和地來處理。
 
所以,凡是奴婢、僮僕、外人,因過失或故意毀損財物,做為在家菩薩,都不能因一時的瞋心,以手相打,或以口相罵,或以任何方式責罰他們,你只需要就事論事地看待財物的問題即可。
 
這條戒所制的就是有關財物、金融、薪資、物品等問題,顯示的是公平、文明的進程,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受持,不可橫生枝節,野蠻變調打人,這是不公平的。在這當中,我們一定要學習以戒律來作為自己衡量的標準,當要生起瞋怒時,切記菩薩戒的教導。
 
 
悲憫世間
從偷盜戒來說,我們做為修學菩薩道的人內在修持還要有一份悲憫心,世間上有很多悲苦的人,如果有乞丐或比較弱勢的人來乞求幫助,我們就要把資生資具留一小部分來濟助、幫助這些人。最好自己平常就培養這樣的習慣,這是菩薩精神的踐行。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還做不到,也要不斷地生起悲憫之心。所以,如果有窮苦的人來向你乞討時,雖然你目前無法布施,你還是得悲憫他們,或給一杯水,或請他坐一下,這些也是持菩薩戒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從五戒而言,「不偷盜戒」就是不可以偷竊有主物。此外,如果未得到他人的允許,也不能擅自轉移這些資生資具。但如果以菩薩戒的精神來看,不但不可以偷盜,我們還要生起布施的心,幫助他人。
 
有的人就藉口說:「我為了要布施,所以才去偷。」「我為了要孝養父母,所以犯了偷盜戒。」或有人說:「我是為了要養家活口,要孝順父母,所以去偷盜才會被警察捉到。」這些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菩薩是在不偷、不盜的基礎上,來踐行所有的善法,才是真正的菩薩。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